敦煌的山峰景点主要有三危山和鸣沙山,具体介绍如下:
三危山
位置与概况 :位于敦煌市东南 25 公里处,绵延 60 公里,主峰在莫高窟对面,三峰危峙,故名三危山。它是敦煌第一圣境,莫高窟因三危山之佛光而建,被誉为敦煌文明的发源地 。 景点 敦煌三危山
主要景点
危峰东峙 :为 “敦煌八景” 之首,“三峰耸立,如危欲坠”,显得格外雄奇壮观,惊心动魄,古人曾赋诗赞曰:“座镇敦煌第一山,谁移泰岳到阳关”。
王母宫 :在 1846 米高的三危山主峰,坐东向西,背靠一座古朴典雅、风格独特的八卦攒顶三层木楼,虽年久失修,但仍临风屹立,沧桑古朴、蔚为壮观。
观音井 :在三危山腹地,周围一大片胡杨林,井水甘甜,历经百年沧桑,仍水旺情长。北面高坡上有旧时的观音庙和新建的观音殿,是休闲度假和参禅礼佛的好去处。
老君堂 :在观音井东大约 5 公里处两山相峙的半山腰间,为供奉太上老君而建,相传此处为太上老君与西天佛祖会谈之处。这里地势险峻、环境幽雅,是修道练功的好地方。
南天门 :要进三危山,必须通过前山梁上的一座木牌坊,这就是 “南天门”,相传为王母下凡和升天之处。现存南天门据说为清代所建,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历经岁月沧桑,更显古朴壮观。
鸣沙山
位置与概况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区以南五公里,地处库姆塔格沙漠的边缘,以沙动成响而得名,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被称作中国四大鸣沙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山东西长 40 余公里,南北宽约 20 公里,主峰海拔 1715 米,被称为 “塞外风光之一绝”。
主要景点
月泉晓澈 :月牙泉因其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古称沙井,又名药泉,清代始称月牙泉。泉在四面流沙的包围中,千百年来不枯竭不浑浊,风吹沙不落,是敦煌著名的八景之一。
沙岭晴鸣 :鸣沙山以沙动成响而得名,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山体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当游人登山下滑时山体也会发出声音,故称 “沙岭晴鸣”,为敦煌八景之一。
第一泉石碑 :1995 年夏,敦煌人王立成携家族成员捐资 1 万元,制作天然石碑一块,正面镌刻 “第一泉”,背面镌刻 “爱敦煌”,树立于月牙泉旁边,为景区增添一景。
月泉古柳 :栽植于 1892 年,至今已有 120 多年历史,月泉古柳几经风雨,百年沧桑,树干心枯皮活,是鸣沙山月牙泉的历史见证。
药王庙遗址 :发现于上个世纪 90 年代,从出土的木制功德碑确认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的药王洞,为纪念药王孙思邈而建。
夫妻柳 :栽种于 1971 年,是同根系长出的两株相互依偎的旱柳,成为沙漠中的一景。
鸣月广场牌坊 :1994 年修建,属于仿唐宋古建筑,整体成 “八卦” 形,正面上方是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 “鸣沙山月牙泉” 匾额,牌坊正中立柱和背面有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和知名人士汪济夫先生题写的诗句和牌匾。
民俗博物馆 :始建于 1988 年,建筑面积 4300 平方米,古堡式建筑结构。馆内汇集了敦煌民间建筑、生活习俗、传统文化的精髓,陈设有反映敦煌近代民间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等内容的大量展品,是集中展示近代敦煌民俗文化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