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的边防景点建设是国家推动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其核心在于将旅游产业与国防教育、生态保护、跨境合作深度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边境旅游目的地。这一建设不仅是 “十四五” 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的关键抓手,旨在实现 “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 的目标。
一、政策框架与制度创新
-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
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外交部、公安部等部门修订《边境旅游管理办法》,明确边境旅游团队可灵活选择出入境口岸,并删除审批前置条件,鼓励边境地区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例如,广西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已实现 “一日游两国”,2024 年接待游客突破 5 万人次。
- 放管服改革:简化出入境手续,如云南西双版纳对东盟十国旅游团实施免签政策,推动跨境旅游便利化。
- 资金支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边境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如内蒙古兴安盟 2022-2023 年累计投入 8819 万元用于阿尔山旅游区建设。
- 地方实践与规划
- 广西:实施《边关风情旅游带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 G219 国道沿线的 “中国最美边海风景道”,打造德天跨国瀑布、东兴口岸等国际品牌。
- 新疆:2024 年 “边境游” 突破 1 亿人次,2025 年计划建设移民事务首站服务中心和边境旅游警务驿站,优化边境管理区通行政策。
- 黑龙江:推进 “醉美龙江 331 边防路” 项目,建设游客集散中心和汽车营地,串联沿线自然与人文景观。
二、核心建设内容
- 基础设施升级
- 交通网络:改造边境公路(如怒江美丽公路)、建设跨境铁路(如中老铁路),提升通达性。例如,广西崇左市升级花山 — 德天秘境旅游风景道,完善停车场、旅游驿站等设施。
- 智慧旅游:推广 5G 覆盖、线上预约系统,如西藏计划实现 4A 级以上景区数字服务全覆盖。
- 特色项目与业态创新
- 跨境合作区:除广西德天外,内蒙古满洲里、云南瑞丽等试点推进跨境旅游合作,探索 “两国一园” 模式。
- 国防教育基地:广西防城港市开展 “红领巾护界碑” 活动,将界碑保护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建设国防教育室和界碑党课。
- 生态旅游:西藏创建 12 个自治区级边境乡村旅游特色村,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新疆达茂旗发展草畜一体化项目,减少草原生态压力。
- 文化与产业融合
- 民族文化活化:云南孟连县依托娜允古镇、傣族神鱼节等资源,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广西崇左市挖掘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打造实景演出。
- 边贸 + 旅游:凭祥市、东兴市等边境口岸发展 “边贸购物游”,建设免税店和跨境电商平台。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经济拉动
- 就业增收:广西计划 2025 年乡村旅游总花费达 36 亿元,带动边境地区就业;新疆通过旅游带动边民人均收入增长 15%。
- 投资吸引力:内蒙古阿尔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吸引社会资本参与,2023 年获 4300 万元资金支持。
- 社会治理
- 国防意识强化:通过护界碑活动、军营开放日等,增强民众国家安全意识,如广西沿边学校将国防教育纳入必修课。
- 民族团结:云南、新疆等地将边境旅游与民族文化节庆结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
四、挑战与应对
- 基础设施短板:部分边境地区交通、住宿条件不足,需加大投资。例如,西藏计划 2025 年建设一批精品旅游民宿。
- 生态保护压力: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如广西推进左江生态廊道建设,禁止过度开发。
- 跨境协调难题:需与毗邻国家协商口岸开放、游客管理等,如云南孟连口岸因缅方未对等开放,暂未开通边境旅游线路。
五、未来展望
2025 年的边防景点建设将呈现三大趋势:
- 国际化:深化与东盟、中亚等地区的旅游合作,扩大免签范围,如广西计划吸引欧美远程市场游客。
- 智慧化:推广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如新疆试点 “移路服务” 模式,提升游客体验。
- 可持续化: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如黑龙江 “醉美龙江 331 边防路” 项目注重水土保持。
通过上述举措,边防景点建设不仅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更成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载体,为实现 “一带一路” 倡议和文化强国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