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作为浙江省衢州市的千年古县,2025 年仍保留着丰富的古建筑资源,其中虽未明确标注 “古楼” 名称的独立景点,但通过历史文化街区、古塔及特色古民居的深度修复与活化利用,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古楼” 体验。以下是值得关注的核心区域及建筑:
一、文峰塔:县域文运地标
位于常山县城塔山公园的文峰塔,是一座六角七层楼阁式砖塔,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 年),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十八年(1813 年)重建。这座高 29.5 米的砖塔,不仅是常山县城的地理制高点,更承载着 “振兴文运” 的历史意义 —— 南宋县令苏玭为扭转当地科举低迷的局面而建塔,次年即有 3 人考中进士,成为地方文化象征。塔体保存完好,每层三面开拱券门,翼角起翘,转角垂柱饰花篮,塔刹相轮清晰可见。2025 年,文峰塔所在的塔山公园仍是市民休闲与游客登高揽胜的热门地,可俯瞰常山县城全景。
二、北门历史文化街区:宋韵生活场景
2025 年春节正式开街的北门历史文化街区,通过 “微改造、精提升” 重现了宋代市井风貌。街区内现存的解放街 123 号、137 号等历史建筑,在修缮中保留了传统木结构与雕花门窗,部分建筑虽未直接标注为 “古楼”,但其二层阁楼式结构(如解放街 123 号)与沿街骑楼设计,构成了独特的古建群落。春节期间,街区举办的舞龙、皮影戏等民俗活动,以及非遗鱼灯、竹编灯笼展示,使这里成为体验常山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值得关注的是,街区内的文保建筑修复工程仍在持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古建细节向公众开放。
三、球川镇古建筑群:浙西民居典范
1. 三十六天井
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清同治年间的徐氏家族大宅以 “江南第一天井” 闻名。虽以 36 个天井为特色,但其建筑结构中暗藏楼阁元素:
- 穿斗跨架式结构:正屋与边屋通过直通走廊相连,厢房对称并列,形成多层空间;
- 二层阁楼:部分房间设有木楼梯通往阁楼,用于储物或居住,虽未单独成楼,但体现了浙西民居的垂直空间利用智慧;
- 雕花门楼:正门 “淑气腾辉” 匾额及门框上的蝙蝠、铜钱雕刻,与徽派建筑的门楼风格相似,可视为 “古楼” 的延伸。
2. 兴贤塔
这座明万历年间的七级石塔,2021 年完成修缮后重新开放。塔高约 25 米,底层直径 5 米,逐层内收,檐角悬挂风铃。虽为实心塔体不可登临,但其作为球川镇水口的标志性建筑,与周边古街、溪流构成了 “塔影映古村” 的意境。2025 年,兴贤塔所在的球川村已成为中国传统村落,游客可结合东坑古道徒步,感受古塔与自然的融合。
四、其他特色建筑与历史遗迹
1. 招贤古渡
历史上的浙西重要渡口,现存的青石板码头与沿街徽派建筑(如黄墙黛瓦的商铺)虽未形成独立古楼,但古街入口的 “魁星阁” 遗址(清代重建)曾是文人聚会之所,其台基与残存石柱仍可遥想当年楼阁风貌。
2. 芳村古街
全长 780 米的明清古街,保留着 60 多幢传统民居,其中部分建筑的二层阁楼(如铁匠铺、剃头店)仍作为生活空间使用。2025 年,古街通过 “三线入地”“石板路修复” 等工程,进一步还原了 “活着的古镇” 场景,游客可在此感受打铁、木工等传统手艺与现代生活的共生。
五、2025 年文旅新动态
- 北门历史文化街区二期工程:2025 年 3 月,法院街沿街建筑修缮启动,涉及 44 处历史建筑与 36 处传统风貌建筑,未来可能修复或重建部分门楼、过街楼等节点。
- 元坳中医药康养基地:虽以康养为主,但项目内的仿古建筑群(如养生小楼)融入了徽派马头墙与浙西阁楼元素,可作为现代仿古 “古楼” 体验。
- 常山古郡文化 IP 开发:依托常山郡故城(河北元氏县)的历史资源,常山县正探索 “双城联动”,未来可能在县域内复建部分汉代楼阁模型,打造沉浸式历史场景。
六、游览建议
- 深度体验:若对古楼建筑感兴趣,可重点关注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修缮进展,以及球川镇三十六天井的内部结构。
- 季节推荐:春季(3-5 月)可结合芳村古街的油菜花田,秋季(9-11 月)前往球川镇观赏兴贤塔旁的银杏林。
- 交通提示:常山县内景点较为分散,建议自驾或包车,从县城到球川镇约 40 分钟车程,到招贤古渡约 25 分钟。
常山县的 “古楼” 体验,并非以单一楼阁取胜,而是通过古街、古塔、古民居的有机串联,展现浙西地区独特的山水人文格局。2025 年,随着北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持续活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入发展,这些散落的 “古楼” 元素将进一步串联成线,为游客提供更立体的历史文化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