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老景区的开发需以 “文化为魂、科技为翼、体验为核、生态为基”,构建 “传统焕新、业态重构、管理升级” 的三维发展模型。以下结合政策导向与实践案例,从六大维度展开具体策略:
一、政策赋能:把握文旅消费新机遇
- 消费惠民与场景创新
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推出 “百城百区” 文旅消费行动计划。例如齐云山风景区通过 “逍遥生活节” 打造 “白岳夜逍遥” 夜游 IP,结合非遗打铁花、炭花舞等表演,夜间游客占比提升至 45%。可借鉴其 “夜间经济 + 文化体验” 模式,在老景区增设光影秀、沉浸式剧场,同步发放文旅消费券,刺激二次消费。
- 入境旅游与国际合作
参考广西《2025 年入境旅游奖补实施方案》,针对境外游客推出 “一程多站” 跨境线路。例如蓬莱阁景区引入 “城墙咖啡”“仙服换装” 等国际化业态,结合中日韩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东盟及欧美游客。可联合周边景区打造 “文化遗产走廊”,配套多语种导览、外币兑换等服务,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科技重构:打造智慧旅游新生态
- 数字化场景升级
应用 “智慧旅游技术应用” 专业体系,构建 “感知 - 交互 - 决策” 智慧系统。例如齐云山安装千余台彩色照明设备,打造 10 余处夜游景观小品,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动线,动态调整灯光效果。可进一步引入 AR 导览、VR 历史场景复原,如松溉古镇计划用 AR 技术复原油纸伞制作工艺,增强游客参与感。
- 管理效能提升
采用 “智游宝” 等 SaaS 平台,实现票务、营销、服务一体化。例如敦煌莫高窟通过 “智慧票务” 系统分流游客,将单日接待量提升至 1.8 万人次。老景区可接入 “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实时监控客流量,优化资源配置。
三、文化活化:唤醒历史记忆新表达
- 非遗活态传承
借鉴日本合掌村 “传统工艺 + 体验经济” 模式,建立 “非遗工坊 - 研学基地 - 文创商店” 产业链。例如松溉古镇开发 “九大碗宴席全流程体验”,游客可参与古法腌制、烹饪,带动农产品销售增长 30%。可设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定期举办技艺展演,如齐云山的 “状元抽签”“天官赐福” 互动项目,让文化 “可触摸”。
- IP 孵化与跨界融合
深度挖掘在地文化,打造超级 IP。例如扬州涵碧园以 “牙刷博物馆” 为核心,将工业遗产转化为文旅地标,开园首周接待 2 万人次。老景区可联合影视、综艺打造 “文旅 +” 产品,如齐云山与爱奇艺合作拍摄《话说山海》综艺,实现品牌破圈。
四、业态创新:激活消费场景新动能
- 细分市场精准供给
- 亲子研学:开发 “自然课堂 + 手工工坊” 产品,如西双版纳勐远仙境的雨林徒步、溶洞探险,年接待研学团队超 5000 人次。
- 康养旅居:借鉴日本京都 “清晨游” 模式,推出禅修、温泉等慢生活体验,如齐云山规划 “环齐云山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高端民宿集群。
- 银发经济:优化适老化设施,如扬州涵碧园增设无障碍通道、简化客房智能设备操作,吸引老年游客。
- 跨界业态融合
探索 “景区 +” 模式:
- 工业旅游:改造旧厂房为文创园区,如蓬莱阁引入跨境电商展示 “蓬莱仙品”,提升购物体验。
- 体育旅游:开发徒步、骑行线路,如齐云山举办霞客古道徒步赛,吸引户外运动爱好者。
- 数字艺术:打造沉浸式展览,如敦煌莫高窟的 “数字供养人” 项目,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游客互动。
五、生态保护: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
- 低碳设施改造
采用 “零碳景区” 标准,如西双版纳望天树景区推广太阳能路灯、电动观光车,减少碳排放。老景区可对电力、供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如齐云山实施 10 千伏环形供电网络升级,降低能耗 15%。
- 生态容量管控
建立 “游客承载量预警系统”,如九寨沟通过 “限量、预约、错峰” 将日接待量控制在 4.1 万人次。可借鉴京都 “清晨游”“夜游” 分流策略,将部分景点开放时间提前至 6:00,缓解白天压力。
六、社区共建:构建利益共享新机制
- 在地就业与技能培训
参考广西 “景区带村” 模式,优先雇佣本地居民。例如齐云山成立 “四心聚力” 党建品牌,组织 130 人次志愿服务,带动周边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可开展非遗技艺、民宿管理等培训,如松溉古镇联合学校培养油纸伞制作学徒。
- 文化认同培育
建立 “社区参与式保护” 机制,如日本合掌村制定《住民宪法》,禁止破坏原生建筑。老景区可邀请村民参与规划,设立 “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将门票收入的 5% 用于社区发展。
实施路径与保障
- 政策协同:积极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争取专项债、REITs 等资金支持。
- 人才引育:与高校合作开设 “智慧旅游”“非遗保护” 专业,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
- 评估迭代:建立 “游客满意度 - 文化保护度 - 生态健康度” 三维评价体系,每季度动态调整策略。
通过上述策略,老景区可实现从 “资源依赖” 到 “创新驱动” 的转型,在保护文化根脉的同时,成为引领文旅消费升级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