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景区医疗急救产品的配置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政策推动、技术创新和旅游业复苏共同促进了产品种类的丰富和覆盖范围的扩大。以下从政策支持、产品类型、技术创新、区域案例及未来趋势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政策驱动:AED 配置加速,覆盖景区等公共场所
- 地方政策密集出台
天津市计划 2025 年新增至少 1000 台 AED,重点覆盖景区、交通枢纽等场所。湖州市明确到 2025 年实现公共场所 AED 配置率每 10 万常住人口 50 台。商洛市将 3A 级以上景区纳入 AED 配置规划,通过彩票公益金支持设备采购。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景区急救设备的普及。
- 行业标准逐步完善
黄山风景区修订《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要求景区医务室配备救护车、通讯系统和必要急救设备,并设立专项经费保障。九华山风景区通过 24 台 AED 构建 “15 分钟服务圈”,并建立设备管理制度和培训机制。
二、产品类型:AED 为主力,多样化设备协同发展
- AED 成为标配
黄山风景区累计配置 19 台 AED,2025 年新增 8 台覆盖温泉、索道站点等区域。九华山风景区 24 台 AED 分布于游客中心、寺庙等 22 个区域,成功挽救多例心脏骤停患者。张家界景区红十字救护站配发折叠担架、创可贴等基础物资,形成 “急救设备 + 药品” 组合。
- 新型设备技术突破
中国自主研发的 “急救机器人” 在 2025 年 3 月亮相,具备除颤、心肺复苏、爬楼越障等功能,适用于景区复杂环境。微型消防站、智能急救药箱等产品也在景区试点,如九亭镇景区新增 AED 和微型消防车,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 基础设备持续升级
急救担架市场预计 2025-2030 年保持稳定增长,可调担架、担架椅等产品在景区应用广泛。便携式急救药箱智能化趋势明显,集成呼吸机、监护仪等功能,被称为 “可移动重症监护室”。
三、技术创新:智慧急救与机器人应用
- 物联网与远程医疗
白河县构建 “县 - 镇 - 村” 三级急救网络,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缩短景区急救反应时间。嵊泗县依托 “智慧健康方舟” 提升海上急救能力,覆盖海岛景区。
- 机器人急救突破
“急救转运机器人” 可在 - 20℃至 55℃环境下稳定运行,背负伤员时同步实施心肺复苏和除颤,未来可能在山岳型景区推广。
四、区域案例:从一线城市到偏远景区
- 头部景区示范效应
黄山、九华山等 5A 级景区已形成 “高配置 + 高频培训” 模式,黄山 AED 成功挽救 3 例游客生命,九华山培训 380 余人次确保设备有效使用。
- 偏远地区逐步覆盖
嵊泗县作为海岛县,2024 年新增 20 台 AED,覆盖旅游景区,救护车配比达每万人 1 辆。清徐县在 10 个景区投放 AED,并为 5000 名学生开展急救培训,构建 “15 分钟急救圈”。
- 小型景区仍存差距
商洛市因财力限制,AED 配置集中于 3A 级以上景区,部分小型景区仅配备基础药品和器械。未来需通过政策倾斜和社会资本参与缩小差距。
五、未来趋势:标准化与智慧化并进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要求景区配备 AED,预计 2025 年全国景区 AED 覆盖率将显著提升。急救担架、药箱等产品市场规模年增长率预计达 12% 以上。
- 技术融合深化
急救机器人、智能药箱等产品将进一步普及,AI 辅助诊断、无人机转运等技术可能在景区试点。例如,中船海神的 “急救机器人” 已实现 “动中急救”,适用于景区复杂地形。
- 培训与维护体系完善
九华山、清徐县等地通过 “培训 + 考核” 模式提升工作人员急救能力,未来需建立全国性培训标准,确保设备维护和使用规范。
总结
2025 年景区医疗急救产品呈现 “数量增长、种类丰富、技术升级” 的特点,AED 成为标配,急救机器人等创新设备开始应用。但区域和景区规模差异仍存,小型景区需政策支持。未来,智慧化、标准化将成为发展重点,为游客提供更高效、全面的急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