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秦始皇兵马俑景区的管理体系已形成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为核心、多部门协同监管的格局。以下是具体管理架构及职责分工:
一、直接管理机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是兵马俑景区的直接管理主体,负责景区的日常运营、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和游客服务。其管理职责覆盖以下方面:
- 文物保护与考古
博物院下设文物保护修复部、考古部等专业部门,承担兵马俑坑遗址及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例如,通过 “现场应急保护体系 + 考古平台体系” 的发掘模式,实现对陶俑彩绘、青铜器等脆弱文物的科学保护。近年来,博物院还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如欧盟 “骏工程”),推动文物保护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 展览与公共服务
博物院运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丽山园(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两大区域,提供展览展示、导览服务、教育活动等。例如,2025 年新开放的文物陈列厅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观众体验,同时推出 “秦陵移动课堂” 等品牌教育项目,覆盖全国上千所学校。 - 安全与应急管理
博物院与临潼区文物管理中心定期开展联合巡查,强化保护区内的安全防护。2025 年春节期间,针对大客流制定专项预案,通过分流措施、延长开放时间等确保景区安全运营。
二、上级监管机构:陕西省文物局
陕西省文物局作为省级主管部门,对兵马俑景区实施政策指导和监督管理:
- 法规与规划制定
修订《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及管理职责。2025 年实施的《秦始皇陵保护规划(2022-2035)》进一步细化保护措施,解决 “馆陵衔接”“陕缝厂搬迁” 等历史遗留问题。 - 资金与项目审批
统筹全省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审核兵马俑景区的基建项目(如 2024 年启动的文物陈列厅封闭施工)。 - 行业监管与评估
督导博物院的文物保护、旅游服务等工作,推动其创建 “世界一流博物馆”。
三、协同管理机构
- 国家文物局
作为国家级监管部门,国家文物局参与兵马俑的保护规划审批(如 2025 年通过的《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并通过国际会议(如 2024 年秦兵马俑考古发掘 50 周年国际会议)提升其国际影响力。 - 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
- 秦俑馆服务区管委会:负责景区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经营管理及市场秩序维护。
- 资源规划部门:制定临潼区国土空间规划,协调景区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 其他部门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安厅等协同保障景区安全与旅游秩序。例如,2025 年春节期间,省文旅厅督导景区完善应急预案,加强消防和客流管控。
四、法律与制度保障
- 《陕西省秦始皇陵保护条例》
该条例明确秦始皇陵的保护对象、管理职责及法律责任,2021 年修订后强化属地管理和违法处罚力度。 - 《秦始皇陵保护规划(2022-2035)》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规划统筹文物保护、城乡建设与生态环境,提出 “一院多馆” 发展格局。
五、管理特点与未来方向
- 科技赋能
博物院搭建 “五位一体” 智慧管理平台,整合文物监测、观众导览等系统,提升管理效率。 - 国际合作
与德国、法国等机构开展技术合作,推动文物保护成果的全球共享。 - 文旅融合
依托兵马俑 IP 开发文创产品,联合临潼区打造 “秦文化旅游区”,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总结
2025 年,兵马俑景区的管理呈现 “垂直管理为主、多方协同为辅” 的特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负责核心运营,陕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提供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保障周边环境与公共服务。这一体系既确保了文物保护的专业性,又兼顾了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为全球文化遗产管理提供了 “中国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