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灾区改造为景区的现象,是中国在灾后重建中探索出的一种创新模式,其背后蕴含着经济、文化、生态和社会多重维度的战略考量。这一转型并非简单的 “变废为宝”,而是通过系统性规划实现灾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动因可从以下五方面深入解析:
一、经济复苏的 “造血” 功能
1. 产业重构与就业激活
灾区传统产业往往因灾害遭受毁灭性打击,而旅游业具有 “一业兴、百业旺” 的乘数效应。例如,四川海螺沟景区在 2023 年启动灾后重建后,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如游客中心、滑雪场)和开发新业态(研学游、康养度假),预计 2025 年全面开放后可创造超 5000 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交通等产业链发展。这种 “旅游 +” 模式已在汶川、九寨沟等灾区验证,汶川 2025 年春节接待游客 41.9 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占比超 60%,直接助力当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5%。
2. 投资拉动与区域平衡
政府通过专项债、社会资本等多渠道融资,将灾区改造为景区可吸引长期投资。例如,四川省为海螺沟景区投入超 20 亿元重建资金,同时引入企业参与运营,形成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还通过景区税收反哺区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二、文化遗产的 “再生” 价值
1. 灾难记忆的活化传承
灾区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将其转化为教育基地可实现 “创伤叙事” 向 “生命教育” 的转化。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神户市将部分灾区改造为防灾公园,平时作为市民休闲场所,灾时承担避难功能,这种 “平灾结合” 模式被中国借鉴。中国汶川地震遗址公园通过保留废墟、建设纪念馆,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防灾减灾科普的重要平台。
2.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
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灾区改造注重文化符号的修复与创新。例如,九寨沟县漳扎镇在灾后重建中融入藏羌文化元素,打造 “处处是景、步步留人” 的国际生态旅游小镇,既保护了传统建筑,又通过文旅融合使民族手工艺、节庆活动等重获新生。这种 “文化赋能” 模式使灾区成为展示地方特色的窗口。
三、生态修复的 “共生” 路径
1. 灾害治理与生态修复协同
灾区改造往往伴随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治理。例如,北京门头沟区在 2024 年洪灾后,通过修复河道、植树造林和建设生态绿道,将受灾区域转化为生态旅游带,既提升了防灾能力,又创造了 “绿水青山” 的生态价值。这种 “修复 - 开发 - 保护” 的循环模式,使灾区从 “生态脆弱区” 转变为 “生态示范区”。
2. 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景区建设注重绿色技术应用,推动灾区经济低碳化。海螺沟景区在重建中采用太阳能供电、污水循环处理等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同时开发徒步、滑雪等生态旅游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与全球生态旅游市场年均 14% 的增长趋势相契合,2025 年中国生态旅游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200 亿美元。
四、政策创新的 “制度” 保障
1. 顶层设计与专项支持
国家层面通过《“9・5” 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景区恢复和产业发展专项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灾区文旅产业定位,将景区恢复纳入国家战略。地方政府则出台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措施,例如阿坝州对灾区旅游企业免征 2017-2019 年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2. 跨部门协同与社会参与
灾区改造涉及交通、环保、文旅等多部门协作。例如,四川省文旅厅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动,在景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应急设施,确保旅游安全。同时,社会资本通过 PPP 模式参与景区运营,如乐谷银滩景区引入企业投资 2 亿元升级游乐设施,2024 年试营业期间接待游客 10 万人次,超出预期。
五、社会治理的 “韧性” 提升
1. 社区参与与利益共享
灾区改造注重居民的主体地位,通过 “景区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实现共建共享。例如,房山区上万村在灾后重建中组织村民参与民宿经营,政府提供培训和资金支持,2025 年村民人均旅游收入达 3.2 万元,较灾前增长 80%。这种 “造血式” 帮扶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2. 公共服务与城市更新
景区建设倒逼基础设施升级,改善灾区居民生活条件。海螺沟景区在重建中新建 7 个停车场、7 公里骑行步道,并实施人车分流系统,不仅提升了旅游体验,也使当地居民出行更加便利。这种 “以旅促城” 的模式,推动灾区从 “功能缺失” 向 “品质生活” 转型。
挑战与启示
尽管灾区改造为景区成效显著,但仍需应对多重挑战:
- 文化伦理争议:部分人认为过度商业化可能消解灾难的严肃性,需在纪念与开发间寻求平衡。
- 生态承载压力:游客激增可能超出环境容量,需通过限流、分时游览等措施保护生态。
- 长效运营风险:依赖政府补贴的景区可能面临可持续性问题,需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
未来,灾区改造应坚持 “三生融合”(生产、生活、生态),通过智慧旅游、数字赋能等手段提升竞争力,同时建立灾备机制,确保景区在极端天气下的应急能力。这种 “灾害 - 重建 - 发展” 的范式,不仅为中国提供了灾后复兴的样本,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灾害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