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 2025 年全球旅游趋势与中国文旅发展动态,旅游景点标签需精准对接消费需求、科技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三大核心方向。以下是基于行业报告、政策导向及市场实践的深度解析:
一、深度体验与文化沉浸
- 场景化叙事标签
- “宋元海丝活态博物馆”(适用于泉州、广州等历史文化名城):通过 AR 复原古代港口市集,游客可穿戴宋代服饰参与 “海上贸易” 互动。
- “非遗工坊体验”:如泉州南音工坊,游客可学习千年古乐,录制专属唱片作为旅行纪念。
- 城市微旅行标签
- “Citywalk 深度导览”:设计 “西街古早味巡礼” 路线,串联开元寺、蟳埔村簪花体验、老字号润饼店,用步行 + 方言讲解还原闽南生活百态。
- “夜经济沉浸”:如成都 “锦江夜游”,结合光影秀与川剧变脸,打造 “船行画中游” 的立体文化体验。
二、科技赋能与智慧旅游
- 数字孪生与元宇宙标签
- “元宇宙敦煌”:通过 VR 技术复刻莫高窟壁画,游客可化身 “壁画修复师” 参与数字临摹,生成 NFT 作品。
- “AI 定制行程”:基于游客兴趣偏好,系统自动规划 “泉州世遗点 + 茶文化体验” 组合,同步推荐周边网红咖啡馆。
- 智慧服务标签
- “无障碍 AR 导览”:为视障游客提供语音导览 + 震动反馈,触摸屏幕即可 “看见” 开元寺飞天乐伎浮雕。
- “实时人流预警”:通过景区热力图推送 “错峰游览建议”,减少排队时间。
三、可持续与绿色旅游
- 低碳实践标签
- “碳中和景区”:如九寨沟推行 “绿色出行积分制”,步行或骑行游览可兑换纪念品,景区内充电桩覆盖率达 100%。
- “零废弃旅行”:提供可降解餐具租赁服务,游客参与垃圾分类可获得 “生态勋章” 电子证书。
- 生态保护标签
- “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在武夷山设置红外相机监测点,游客通过小程序实时查看野生动物动态,参与科学数据采集。
- “海洋守护计划”:厦门鼓浪屿推出 “珊瑚种植体验”,游客可潜水参与人工礁体建设,获颁 “海洋卫士” 证书。
四、圈层化与精准客群
- Z 世代偏好标签
- “二次元打卡”:如杭州宋城景区与《原神》联动,推出 “璃月港” 主题场景,游客可 COS 游戏角色参与剧情任务。
- “电竞主题游”:上海电竞酒店集群提供 “比赛观战 + 战术复盘” 套餐,配套 VR 电竞体验舱。
- 银发族需求标签
- “康养旅居”:云南腾冲热海景区推出 “温泉疗愈 + 太极课程” 组合,配套 24 小时医护服务。
- “文化研学”:西安碑林博物馆开设 “书法临摹工作坊”,邀请退休教师担任文化导师,定制老年研学手册。
五、地域特色与 IP 创新
- 美食文旅标签
- “米其林星厨联名”:泉州 “好成财牛排馆” 与米其林餐厅合作推出 “古早味创意套餐”,融合闽南醋肉与分子料理。
- “食材溯源之旅”:漳州火山岛景区开设 “海苔工坊”,游客可参与紫菜收割、制作,品尝现烤海苔。
- 节庆 IP 标签
- “超级泼水节”:泰国曼谷主会场设置 “AR 水战” 互动区,游客通过手机 APP 解锁 “冰爆”“水龙卷” 特效。
- “非遗狂欢节”:泉州蟳埔村举办 “簪花文化节”,游客可体验 “海上丝绸之路” 主题簪花造型,参与花米粿制作比赛。
六、风险应对与弹性设计
- 健康安全标签
- “无接触服务”:景区门票、讲解器、储物柜均支持人脸识别,减少物理接触。
- “应急响应系统”:配备 AED 设备与双语急救人员,游客通过小程序一键呼叫医疗支援。
- 气候适应性标签
- “极端天气预案”:三亚景区设置 “台风体验馆”,游客可通过 VR 学习避险知识,获赠应急包。
- “智慧遮阳系统”:敦煌莫高窟窟外设置智能遮阳伞,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角度,降低游客中暑风险。
七、泉州景点标签组合示例
景点名称 | 核心标签 | 创新实践 |
---|---|---|
开元寺 | 世遗光影秀、宋韵茶会、AR 飞天互动 | 夜间 AR 投影还原宋代 “桑莲法界” 盛景,游客扫码解锁高僧弘一法师语音故事 |
清源山 | 星空露营、植物科考、非遗茶寮 | 山顶设置观星望远镜,游客可参与 “清源山植物标本制作” 工作坊 |
蟳埔村 | 簪花文化、渔村写生、海鲜工坊 | 与 Miu Miu 合作推出 “蟳埔女” 联名簪花,游客穿戴后可拍摄 AI 生成的时尚大片 |
洛阳桥 | 桥梁科技研学、海丝商战剧本杀 | 青少年游客通过 “桥梁承重实验” 理解 “筏型基础” 原理,参与宋代海商贸易模拟游戏 |
八、数据支撑与趋势验证
- 政策导向:国务院《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支持 “沉浸式文旅”“低空旅游” 等新业态。
- 市场数据:2025 年春节国内旅游人均消费 1024 元,同比增长 17%,深度游产品预订量占比达 63%。
- 技术应用:国内 5A 级景区夜间开放率升至 63%,数字人导游覆盖率达 45%。
- 客群画像:Z 世代游客中,67% 偏好 “文化体验 + 科技互动” 组合,银发族对 “康养 + 研学” 需求增长 28%。
总结
2025 年旅游景点标签需构建 “文化深度 × 科技温度 × 可持续高度” 的三维体系,通过场景创新、数据驱动与弹性设计,实现从 “流量变现” 到 “价值共鸣” 的转型。泉州等历史文化名城可依托世遗 IP,打造 “活态博物馆”,而自然景区需强化生态教育功能,将旅游转化为环境守护的实践场。最终,标签不仅是宣传符号,更应成为连接游客情感、赋能地方发展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