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 2025 年 4 月,2025 年景区碳排放量的官方统计数据尚未完全公布,这主要是因为碳排放数据的核算需要时间,通常在次年才能形成完整报告。不过,结合当前的政策导向、行业实践和部分景区的先行探索,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现有数据与案例参考
- 典型景区碳排放现状
- 湖北九宫山:2023 年碳排放 2816 吨,森林碳汇量达 30684 吨,通过森林固碳完全抵消排放,成为全国首个五星零碳景区。
- 扬州瘦西湖:通过全电厨房、光伏设施等改造,预计每年减少碳排放 3500 吨,2024 年春节游客量同比上升 71% 的情况下仍实现减排。
- 湖南橘子洲:2023 年碳排放量约 5994 吨,通过绿电直供、新能源交通等措施,2024 年已实现近零排放,并计划 2025 年进一步优化。
- 区域政策目标
- 张家界武陵源区:《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2025 年单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下降完成市级目标,景区营运车辆新能源比例达 30%,清洁能源使用力度显著提升。
- 海南省:博鳌亚洲论坛 2025 年年会通过 “绿色合作 + 蓝色抵消” 路径实现碳中和,并推动全省低碳景区建设,计划到 2030 年景区营运车辆新能源比例超 95%。
二、影响 2025 年景区碳排放的关键因素
- 游客规模与结构
- 中国冰雪旅游预计 2024-2025 年接待 5.2 亿人次,收入超 6300 亿元,冰雪景区碳排放可能因游客增长而上升,但冰雪旅游的低碳交通(如电动缆车)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如光伏雪场)也在普及。
- 短途游、周边游占比提升(如 2024 年城市漫步、骑行等 “微旅游” 兴起),可能减少长途交通碳排放,但景区内部的能源消耗(如住宿、餐饮)仍需优化。
- 政策与技术推动
- 新能源替代:多地要求 2025 年景区新增车辆 100% 为新能源(如武陵源区),并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如黄山景区光伏步道)。
- 智慧管理:九寨沟、峨眉山等景区通过流量调控、智能照明等技术降低能耗,预计可减少 10%-15% 碳排放。
- 碳汇能力提升:全国森林覆盖率目标 2025 年达 24.1%,景区通过植树造林、生态修复增强碳汇,如九宫山森林碳汇量是排放量的 10 倍以上。
- 行业标准与认证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推动零碳景区认证,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已有黄山、九宫山等 10 余家景区获此认证,其碳排放数据可作为行业标杆。
- 碳阻迹《中国景区碳现状研究》报告指出,景区碳排放核算需统一标准,目前约 30% 的 5A 级景区已开展碳盘查,但全国性统计仍待完善。
三、2025 年景区碳排放趋势预测
- 总量与强度变化
- 乐观情景:若全国景区全面实施新能源替代、智慧管理和碳汇项目,预计 2025 年景区碳排放总量较 2020 年下降 15%-20%,单位游客碳排放强度降低 25% 以上。
- 中性情景:部分景区因游客增长抵消减排效果,碳排放总量持平或微增,但单位 GDP 碳排放持续下降(如武陵源区目标下降 20%)。
- 风险因素:极端天气(如高温、暴雨)可能导致景区临时关闭或能源消耗增加,部分依赖传统能源的景区减排进度滞后。
- 重点领域减排潜力
- 交通:新能源车辆渗透率提升至 30%-40%,可减少碳排放约 1000 万吨(以 2023 年景区交通排放约 3000 万吨估算)。
- 建筑:绿色建筑改造和光伏应用可降低景区建筑能耗 20%-30%,如扬州瘦西湖屋顶光伏覆盖后年发电量达 2.1 万千瓦时。
- 废弃物: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可减少垃圾处理碳排放,如三亚 “无废景区” 通过禁塑和循环利用降低相关排放 40%。
四、数据获取与未来展望
- 官方发布渠道
- 文化和旅游部、生态环境部预计 2026 年发布《中国旅游景区碳排放报告(2025)》,届时可获取全国及分区域数据。
- 地方政府(如张家界、海南)的年度生态环境公报将披露本地景区碳排放情况。
- 企业与行业行动
- 携程、同程等平台推出 “低碳景区” 标签,倒逼景区披露碳排放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将发布《2025 年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包含绿色旅游专项分析。
- 景区自身可通过 “碳账本” 工具(如碳阻迹开发的碳排放测算框架)实时监测排放,并参与自愿减排交易(如博鳌年会购买蓝碳抵消排放)。
五、总结
2025 年景区碳排放量的最终数据需待官方统计,但从现有趋势看,全国景区碳排放总量可能维持在 2020 年水平(约 1.2 亿吨 CO₂),但单位游客碳排放强度将显著下降。这一结论基于以下支撑:
- 政策驱动:各地 “双碳” 目标和景区低碳改造加速推进。
- 技术应用:新能源、智慧管理和碳汇项目的普及。
- 行业实践:零碳景区认证和标杆案例的示范效应。
若需更精准的预测,建议关注 2025 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报告》或文化和旅游部的年度统计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