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中国多地围绕河流景点举办了一系列兼具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国际合作意义的纪念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河流作为文明载体的独特价值,也呼应了全球水治理的时代命题。以下从不同维度梳理典型案例:
一、文化与生态的深度交融
- 江苏新沂花厅・河流音乐节
4 月 11 日至 13 日,音乐节选址于拥有 5300 年历史的花厅部落遗址,以 “黄河日”“银河日”“长江日” 为主题,将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的交汇地与古运河、黄河、长江的地理脉络结合。4 月 12 日国际航天日当天,万人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以声浪致敬人类航天壮举,实现了本土文明与宇宙探索的跨时空对话。
- 纪念意义:通过音乐与科技的跨界融合,纪念古运河作为文明纽带的历史地位,同时呼吁公众关注河流生态与宇宙探索的共生关系。
- 青海贵德第十九届黄河文化旅游季
4 月 12 日启动的活动持续至 5 月末,以 “自然观光、非遗体验、生态科普” 为核心,推出国家级非遗则柔邀请赛、“天下黄河贵德清” 花儿会等 16 项特色活动。活动期间,游客可参与 “梨香贵德・春日音浪” 电音摇滚音乐会,感受黄河文化与现代艺术的碰撞。
- 纪念意义:纪念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文化价值,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
- 北京通州大运河 “世界水日” 活动
3 月 22 日,水利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的活动以 “人水和谐佑万物,千年运河流新彩” 为主题,通过博物馆研学、沙龙研讨、大运河考察等形式,探讨大运河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活动期间,中外代表分享了各国运河治水经验,强调国际合作在应对全球水挑战中的作用。
- 纪念意义:结合联合国 “冰川保护” 主题,纪念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与文化双重价值,推动全球水治理经验交流。
二、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湖北宜昌中华鲟增殖放流
4 月 12 日,超 22 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放流长江,涵盖 7 个年龄段,最大个体达 16 岁。此次放流的大规格中华鲟均安装声呐标记,以监测其洄游路径,为长江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自 1983 年以来,我国持续开展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目前长江沿线已建立 10 余个监测点,放流中华鲟入海率超 60%。
- 纪念意义:纪念中华鲟保护工程实施 42 周年,推动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 福州闽江 “河小禹” 专项行动
2025 年以来,福州市河长办联合高校开展 “闽江主干流域” 田野调查,600 余名青年通过无人机、无人船及水下机器人完成 50 公里河道三维建模,建成 4 处数字孪生河段。活动还通过 “1+1+N” 工作法(1 名志愿者 + 1 名向导 + N 名村民)深入挖掘闽江沿线文化民俗,手绘生态地图,培育 “科技巡河员”。
- 纪念意义:纪念闽江治理成效,探索青年参与河流保护的长效机制。
- 深圳大沙河水文化嘉年华
3 月 23 日,大沙河畔举办 “河湖安澜 水上 FUN 桨” 主题活动,通过水上赛艇、滨水市集、生态展览等形式,展示深圳治水成果。活动期间,市民可参与水拓画创作、水枪保龄球等互动项目,夜间播放《激流少年》《冰川时代》等主题影片,将河流从治理对象转化为情感纽带。
- 纪念意义:纪念深圳河流生态修复成果,营造全民护水氛围。
三、国际合作与文明互鉴
- 西双版纳 “同泼一江幸福水” 活动
4 月 13 日傣历新年期间,中老泰柬越五国青年齐聚澜沧江畔,参与龙舟赛、水灯祈福、孔明灯放飞等活动。青年们还为缅甸地震灾区点亮祈福灯,传递澜湄流域 “共饮一江水” 的人文关怀。活动持续至 4 月 15 日,涵盖民族游演、泼水狂欢等民俗体验。
- 纪念意义:以水为媒,纪念澜湄合作机制,推动流域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
- 国际河流行动日(3 月 14 日)
全球多地举办河流保护活动,主题聚焦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中国水利部同步开展 “世界水日”“中国水周” 宣传,强调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保障我国水安全”。活动期间,宁夏、安徽等地通过节水科普、法律宣讲等形式,呼吁公众关注河流生态。
- 纪念意义:响应联合国 “冰川保护” 倡议,推动全球河流治理共识。
四、新景点开放与工程纪念
- 北京凉水河景观提升工程
丰台区凉水河景观提升一期工程预计 2025 年上半年开放,新增 48.86 公顷亲水空间,包括彩虹慢行系统、亲水栈道、生态驳岸等。工程通过优化滨水空间,打造 “景观带、文化带、休闲带、产业带”,计划培育周末游憩新方式。
- 纪念意义:纪念凉水河生态修复工程,推动城市滨水空间品质提升。
- 红旗渠通水六十周年
作为漳河流域的 “人工天河”,红旗渠总干渠迎来通水六十周年。漳河上游局通过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水政执法创新等举措,累计向灌区供水超 40 亿立方米。活动期间,研学青年重走 “水长城”,感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的红旗渠精神。
- 纪念意义:纪念红旗渠工程的历史功绩,弘扬水利人精神。
五、体育与节庆的跨界联动
- 中国・三门峡横渡母亲河
4 月 13 日,近 6000 名选手参与横渡黄河活动,纪念奖牌以 “泳动・韵律” 为主题,融合天鹅姿态与三门峡地标元素。活动期间举办马拉松博览会和 “宜马春日市集”,发布旅游优惠政策,实现 “以赛促旅”。
- 纪念意义:以体育赛事纪念黄河生态保护,推动文旅融合。
- 宜昌半程马拉松
4 月 13 日,1.8 万名选手沿长江赛道奔跑,串联滨江公园、江豚广场等生态地标。赛事设置 “宜马春日市集”,展销非遗文创与特色美食,同步发布旅游优惠措施,展现宜昌 “长江大保护” 实践。
- 纪念意义:以运动为载体,纪念长江生态修复成果。
总结:河流的多维价值再发现
2025 年的河流纪念活动呈现三大特点:
- 文化赋能:通过音乐节、非遗展演等形式,挖掘河流的文明基因;
- 科技助力:数字孪生、声呐监测等技术提升生态保护精度;
- 全球视野:从澜湄合作到国际河流日,推动水治理经验共享。
这些活动不仅是对河流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人水和谐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