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旅游景点夜游的兴起,不仅是文旅消费升级的体现,更标志着旅游业从 “白天经济” 向 “全时段体验” 的结构性转变。这一趋势背后,是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消费需求与文化传承的多重力量交织,其意义可从以下六个维度深入解读:
一、政策驱动下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国务院办公厅 2025 年 1 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支持夜间文旅经济发展,推动灯光升级与配套设施优化。这一政策导向下,夜间经济已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 市场规模:2023 年中国夜间经济市场规模达 1.57 万亿元,预计 2025 年突破 2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 12%。
- 消费拉动:夜间消费占居民全天消费的 60%,餐饮、娱乐、购物三大领域占比超 70%。例如,西安 “大唐不夜城” 通过灯会 IP 实现旅游收入年增长 30%,区域商业租金上涨 20%。
- 就业创造:每 1 万平方米夜市可创造 500-800 个灵活就业岗位,2023 年夜间经济直接带动就业超 5000 万个。
二、科技赋能的沉浸式体验革命
2025 年的夜游将深度融合前沿技术,重塑游客与场景的互动方式:
- 光影技术:裸眼 3D、全息投影、智能灯光系统成为标配。如龙岩长汀的《梦回汀州》项目,通过 3Dmapping 技术将千年古城墙转化为动态历史画卷。
- AI 与大数据:AI 工具不仅用于生成个性化旅游攻略(如安顺古城的 AI 照片优化),还能实时调控灯光能耗,实现分时控制策略,单场灯会能耗同比下降 25%。
- 元宇宙探索:永定土楼的 “天涯明月刀” 项目打造全国首个文旅元宇宙场景,游客可通过 AR 互动体验武侠文化。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夜间叙事
夜游成为激活传统文化的新载体,实现 “白天观光” 到 “夜间共情” 的转变:
- 非遗活化:松阳老街通过 “非遗木偶戏”“松阳高腔” 等夜间演出,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的消费场景,年均游客量超 50 万。
- 历史重构:约旦佩特拉古城的 “佩特拉之夜” 和印度泰姬陵的满月夜游,通过灯光与叙事让历史建筑焕发新生,成为文化 IP。
- 在地文化表达:上海豫园灯会以 “山海奇豫记” 为主题,将神话故事与现代光影结合,年吸引超 400 万人次。
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转型实践
2025 年的夜游将更注重生态友好与低碳运营:
- 节能技术:智慧光影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绿色照明,LED 灯具普及率超 60%,通过分区控制策略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
- 环保管理:全椒县生态环境分局常态化夜间巡查,严控企业污染排放,减少夜游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生态旅游:北极光旅游通过 “暗夜保护区” 认证,限制光污染,确保游客在原生态环境中观赏自然奇观。
五、后疫情时代的旅游模式重构
夜游成为应对过度旅游与错峰需求的解决方案:
- 错峰引流:白天游客激增的景区通过夜间开放分流压力,如天水市博物馆延长开放至 21 时,缓解白天客流饱和问题。
- 入境旅游:2025 年入境旅游全面恢复,夜游成为吸引国际游客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挪威邮轮的 “天文航行” 结合极光观测与专家讲座,预订量同比翻倍。
- 健康安全:夜间活动通过分散人流、露天场景等设计,降低聚集风险,契合后疫情时代的安全需求。
六、区域差异化发展的战略支点
夜游项目呈现显著的地域特色,推动全域旅游格局深化:
- 一线城市:上海国际光影节联动 900 余处 “商旅文体展” 场所,打造 119 个夜景打卡点,带动周边消费增长 14.93%。
- 县域经济:山东曹县通过 “汉服夜市 + 直播” 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电商结合,夜间消费增长 30%。
- 自然景区:亚马逊雨林的夜间独木舟旅行、南极极光观测等项目,将自然奇观转化为高附加值体验。
结语:从 “夜游” 到 “夜经济” 的生态构建
2025 年的旅游景点夜游,本质是一场涉及政策、科技、文化、生态的系统性变革。它不仅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更通过 “文化 + 科技 + 消费” 的融合,创造了全新的经济生态。对于目的地而言,夜游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对游客而言,是解锁城市与自然深层魅力的密钥。这一趋势的持续发展,将推动旅游业从 “流量经济” 向 “留量经济” 转型,最终实现 “白天与夜晚共生,传统与现代共融”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