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地文景点的归属类别主要依据国际标准、国内政策及行业分类体系进行界定,具体可从以下维度综合分析:
一、国际分类标准
- 世界遗产体系
截至 2024 年 7 月,中国已有 59 处世界遗产,其中自然遗产(如三江并流)、文化遗产(如长城)和混合遗产(如黄山)均包含地文景观。2025 年新增的青海坎布拉和重庆云阳两处世界地质公园,进一步丰富了地文景点的国际认证。这类景点需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地质多样性、科学价值及生态保护的要求。
- IUGS 地质遗产地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将地文景点归类为全球地质遗产地,强调其全球科学参考价值和历史贡献。例如,2024 年新增的内蒙古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和广西桂林喀斯特,均以独特地质特征入选。2025 年 IUGS 启动第三批 100 个地质遗产地评选,预计 2026 年公布结果,可能涉及更多地文景点。
二、国内管理体系
- 旅游资源分类
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地文景观属于主类 A,涵盖综合自然旅游地(如山脉)、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如峡谷、丹霞)等亚类。2025 年该分类标准未作调整,仍作为旅游规划和景区评级的核心依据。
- 自然保护地体系
- 世界地质公园:中国以 49 处世界地质公园数量居全球首位,2025 年新增的坎布拉和云阳分别以青藏高原地质演化和侏罗纪恐龙化石群为核心价值。
- 国家地质公园:截至 2020 年,中国已设立 220 处国家地质公园,2025 年四川屏山环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启动总体规划调整,显示国内地质公园管理持续优化。
- 国家公园:中国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部分地文景点可能纳入国家公园范围,如三江源国家公园涵盖冰川、雪山等地貌。
- 文化遗产与大遗址保护
国务院《关于加强大遗址保护规划和用地保障的通知》明确将古遗址、石窟寺等纳入文物古迹用地,部分地文景观(如敦煌雅丹)因兼具地质与文化价值,可能同时被列为文化遗产和地质公园。
三、行业实践与政策导向
- 文旅融合与消费促进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鼓励开发地质研学、低空飞行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地文景点与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结合。例如,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升级后展出 8000 余块化石,成为科普与文旅融合的典范。
-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强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理念,地文景点需平衡保护与利用。例如,坎布拉通过生态旅游带动藏族村落振兴,云阳将化石保护与科普教育结合,体现 “地质 - 生态 - 人文” 协同模式。
四、未来趋势
- 国际认证扩展
2025 年世界遗产大会可能新增地文景点(如中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而 IUGS 第三批地质遗产地评选将进一步提升地文景点的全球认可度。
- 国内政策深化
国家公园法立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等政策,可能推动地文景点向精细化管理和跨区域协同保护发展。
总结
2025 年地文景点的归属呈现多元化特征:在国际层面,主要通过世界遗产、IUGS 地质遗产地等认证;在国内,则纳入旅游资源分类、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国家公园等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地质科学意义、生态保护功能及文旅融合潜力,未来将更强调全球标准与本土实践的结合,推动地文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