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旅游景区的资产属性呈现多元化、动态化特征,其分类需结合会计准则、行业实践、政策导向及技术发展综合判断。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会计准则框架下的基础分类
- 固定资产主导
景区的土地、建筑物(如游客中心、索道设施)、交通设备(观光车、游船)等传统实体资产仍属于固定资产,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第 4 号 —— 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和折旧处理。例如,黄山景区的索道设备需按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折旧,计入运营成本。
- 无形资产的扩展
- 特许经营权:5A 级景区的经营资质(如九寨沟、故宫)属于特许经营权,按无形资产核算,摊销期限通常与特许经营合同周期一致(如 30 年)。
- 品牌价值:头部景区(如迪士尼、环球影城)的品牌估值可能通过第三方评估纳入报表,但当前会计准则尚未强制要求披露。
- 数据资产:游客行为数据、智慧景区系统等逐步被视为无形资产,但具体计量仍存争议。例如,乌镇景区通过游客动线数据优化运营,其价值可能以开发成本或未来收益折现法计量。
- PPP 项目资产的特殊性
采用 BOT、TOT 模式的景区(如杭州西溪湿地),其资产在运营期内可能被归类为特许经营资产或长期应收款,合同终止后移交政府时重分类为公共基础设施。
二、政策与市场驱动的资产属性演变
- 文旅 REITs 的证券化重构
2025 年文旅 REITs 加速落地,景区资产通过公募基金实现权益性资产证券化。例如,绍兴鲁迅故里、黄山景区的底层资产(如门票收益权、酒店物业)可能被打包为 REITs 份额,在交易所上市交易。此时,景区资产的会计分类从 “固定资产” 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或金融资产,其估值逻辑从成本法转向收益法(DCF 模型)。
- 绿色资产的价值重估
- 生态补偿机制:九寨沟、张家界等生态敏感型景区的碳汇价值可能通过生态资产账户计量,参与碳交易市场。
- 政策激励:符合绿色标准的景区(如低碳景区、森林康养基地)可享受税收优惠(如丹麦对环保资产加计 8% 折旧),其资产价值隐含政策溢价。
- 数字化资产的崛起
- 数据资产化:游客画像、消费数据等被纳入数据资产管理。例如,横店影视城将匿名游客行为数据打包为资产包,在长三角文旅数据交易平台挂牌,2023 年交易额达 860 万元。
- 智慧景区系统:AR 导览、虚拟现实体验设备等投入可能被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或长期待摊费用。
三、行业实践中的混合资产形态
- “景区 +” 复合业态
大型文旅综合体(如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融合主题公园、酒店、商业地产,其资产组合包括:
- 核心资产:游乐设施(固定资产)、IP 版权(无形资产)。
- 配套资产:酒店(投资性房地产)、商铺(投资性房地产)。
- 衍生资产:餐饮品牌(无形资产)、会员体系(数据资产)。
- 轻资产运营模式
景区托管(如华侨城托管地方景区)的资产属性发生变化:
- 管理方:收取的管理费确认为服务收入,不持有实体资产。
- 委托方:景区资产仍保留在账上,但需支付品牌授权费(无形资产)。
四、风险与估值挑战
- 资产估值的复杂性
- 实物资产:传统景区(如故宫)的历史建筑难以按重置成本估值,需采用收益法或市场法。
- 无形资产:IP 价值、数据资产缺乏统一评估标准,存在操纵空间。
- 政策风险:环保政策(如生态红线调整)可能导致资产减值(如青海部分景区关闭)。
- 流动性困境
非 REITs 化的景区资产(如地方小型景区)变现能力弱,依赖门票收入,易受疫情、经济周期影响。
五、国际经验与趋势
- 美国模式:景区资产多通过 REITs(如 Pebblebrook Hotel Trust)实现证券化,估值基于 EBITDA 倍数。
- 欧洲模式:注重生态资产核算,如瑞士阿尔卑斯景区将森林碳汇纳入资产负债表。
- 日本模式:文旅资产与动漫 IP 深度绑定(如熊本熊),品牌价值驱动资产增值。
六、结论:2025 年景区资产的 “四维属性”
- 实物资产:土地、建筑、设备等传统固定资产仍是基础。
- 权益资产:通过 REITs 实现证券化,成为可交易的金融资产。
- 数字资产:数据要素、智慧系统构成新的价值增长点。
- 生态资产:碳汇、生物多样性等纳入估值体系,政策溢价显著。
投资建议:
- 短期:关注 REITs 试点项目(如黄山、张家界),把握证券化红利。
- 长期:布局智慧景区(如 AI 导览、元宇宙体验)和生态资产(如森林康养、碳中和项目)。
- 风险提示:警惕过度依赖门票经济的景区,防范政策变动(如环保限产)和估值泡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