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随着旅游消费升级和游客审美疲劳的加剧,一些曾经热门的景点因过度商业化、体验同质化或管理混乱等问题,逐渐被游客贴上 “玩腻了” 的标签。这些景点的共性在于未能平衡商业利益与文化传承,导致游客体验与预期严重脱节。以下结合全国及国际案例,解析 2025 年典型 “玩腻了” 的景点类型及背后的深层原因:
一、国内典型案例:传统景区的转型困境
- 广州塔(小蛮腰)
作为广州地标,2025 年春节游客量虽冲进全国 TOP5,但 “门票 150 元 + 登顶加价 + 项目收费” 的模式被吐槽为 “智商税”。塔内极速云霄、摩天轮等项目单价超百元,甚至拍照打卡区按分钟计费,被网友戏称为 “专治各种不服穷”。本地人更倾向于在花城广场免费欣赏夜景,而非为 “钞能力” 买单。
- 长隆度假区
野生动物世界门票 350 元 / 人,园区内一根烤肠 25 元、婴儿车租赁 100 元 / 小时,全家游玩一天花费近半个月工资。热门项目排队 2 小时体验 5 分钟,春节期间甚至曝出 “VIP 通道加价 500 元 / 人” 的操作,被游客称为 “钱包杀手”。
- 上下九步行街
作为广州传统老街,上下九沦为 “全国统一的义乌小商品市场”。十元店、假名牌与网红小吃扎堆,一碗牛杂售价 40 元,还被曝出 “偷换食材”“强卖强买” 等乱象。游客辣评:“在这里,你能一次性体验全国老街的雷点!”
- 平遥古城
这座千年古城因过度商业化陷入争议。景区内强制购买 125 元通票,观光车推销 “150 元包车游”,电瓶车无牌行驶隐患重重。餐饮价格翻倍(如炒面 25 元 / 份),传统民宿被高价商铺挤压,网友感叹:“古镇变商镇,文化韵味荡然无存。”
- 周庄古镇
周庄因百元门票和 “强制消费” 模式引发争议。尽管推出工作日 5 折优惠和 “终身免费入园” 活动,但游客仍质疑其 “门票经济” 思维。景区内冰粉售价 150 元 / 两份、汉服体验同质化严重,商户坦言:“高票价吓跑回头客。”
二、国际案例:过度旅游的生态与社会代价
- 巴厘岛(印度尼西亚)
2025 年数据显示,巴厘岛仅 48% 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每年约 3.3 万吨塑料污染海洋。旅游业超负荷运转(年接待超 530 万人次)导致基础设施崩溃,乌布皇宫、海神庙等景点人满为患,当地居民发起抗议,要求限制游客数量。
- 巴塞罗那(西班牙)
旅游业推高房价 68%,短租房挤压本地居民住房。2025 年爆发多起反旅游示威,抗议者举牌 “我们不是动物园”,指责游客破坏城市生活。市政府紧急出台政策,限制 Airbnb 房源数量,并对邮轮游客征收 “旅游税”。
- 威尼斯(意大利)
尽管实施限流措施,威尼斯仍面临 “一日游” 游客激增问题。圣马可广场日均接待 8 万人,运河水质恶化,传统手工艺店铺被纪念品商店取代。当地居民发起 “我们要生活,不要游客” 运动,呼吁建立 “游客隔离区”。
三、新兴趋势:游客转向小众与可持续目的地
- 反向旅游崛起
90 后游客更倾向 “非热门城市 + 深度体验”,如云南弥勒(温泉与艺术小镇)、浙江景宁(悬崖天空之城)、青海茫崖(翡翠湖与恶魔之眼)等小众目的地热度飙升。这些地方人少景美,人均消费 2000 元以下即可深度游玩。
- 科技重塑体验
AI 导游、元宇宙景区成为新宠。故宫推出 “虚拟游览 + 实体打卡” 模式,敦煌数字石窟通过 VR 还原壁画细节。游客不再满足于观光,更追求沉浸式文化体验。
- 可持续旅游成刚需
87% 的全球游客希望旅行更环保,75% 的消费者愿为低碳住宿支付溢价。哥斯达黎加、冰岛等目的地通过碳积分奖励、可再生能源设施吸引游客,而过度开发的景点则面临客源流失。
四、泉州本地观察:世遗城市的突围之路
泉州作为 2025 年 “亚洲百大经典目的地”,凭借清源山、开元寺、蟳埔村等景点持续吸引游客。但需警惕同质化风险:
- 西街:日均接待 110 万人次,部分商户存在小吃溢价(如润饼 15 元 / 份)、文创产品雷同问题。
- 崇武古城:虽入选 “年味儿小城”,但景区内 “惠安女表演” 与 “石雕销售” 捆绑,被游客质疑 “商业化冲淡文化”。
- 德化石牛山:天空之心玻璃观景台成网红打卡点,但索道排队超 2 小时、山顶住宿价格虚高,体验感待提升。
五、避坑指南:2025 年旅游新策略
- 错峰出行:避开五一、国庆等高峰,选择 4 月、11 月等淡季。
- 小众替代:关注 “反向旅游” 榜单,如福建漳州(土楼与东山岛)、黑龙江抚远(东极日出)。
- 深度体验:参与非遗手作(如德化白瓷烧制)、乡村研学(安溪茶园采茶),避免 “打卡式” 游览。
- 科技赋能:使用 AI 行程规划工具(如携程口碑榜),避开高票价与强制消费陷阱。
结语
2025 年 “玩腻了” 的景点,本质是传统旅游模式与现代消费需求脱节的产物。从广州塔的 “门票经济” 到威尼斯的 “过度旅游”,这些案例警示我们: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平衡商业利益、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对于游客而言,与其扎堆热门景点,不如探索小众目的地,在人迹罕至处发现真正的诗与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