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山地园林景点的设施将呈现智能化、生态化、人性化的深度融合,结合最新政策导向与技术趋势,以下从六大核心维度展开说明:
一、智慧化基础设施
- 全域感知网络
北京浅山千里京华揽胜森林步道已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空气质量、游客密度等数据。2025 年此类系统将更普及,如张家界武陵源区计划建设 5G 基站 400 个,实现景区无线网络全覆盖,游客可通过手机 APP 获取实时导览、停车位查询、厕所拥挤度等信息。
- 智能救援体系
惠州 2024 年投入试用的 AI 水下救援机器人(最深潜 300 米,具备声呐成像功能),预示 2025 年山地景区将引入更多智能设备:
- 无人机巡逻:自动识别违规行为(如烟火、越界),实时回传画面至指挥中心。
- 紧急呼叫系统:每隔 500 米设置带定位功能的 SOS 按钮,与附近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联动。
- 智能预警:通过地震、滑坡传感器触发声光警报,引导游客避险。
- 数字化服务平台
银江技术 “文旅大脑” 已实现大数据中台与数字文旅生态整合,2025 年将进一步普及:
- 个性化推荐:基于游客偏好(如徒步难度、摄影点)生成定制路线。
- AR 导览:扫描景点触发历史场景还原(如黄山迎客松的生长历程动画)。
- 虚拟体验:利用 VR 技术模拟高海拔登山、溶洞探险等极限场景,满足特殊人群需求。
二、生态保护设施
- 低扰动开发技术
北京 “山地森林步道建设十条” 明确要求 “有路不建、尊重自然”,2025 年将推广:
- 手作步道:采用天然石材、原木铺设,保留地表植被。
- 生态厕所:如石家庄西山公园的生物降解厕所,减少污水排放。
- 可再生能源:太阳能路灯、风力发电亭(如射阳县零碳景区的光伏座椅)。
- 生物多样性监测
江苏建兴高速鸟类观测站的成功经验(1.5 亿像素摄像头 + AI 识别),将在 2025 年扩展至山地园林:
- 智能鸟瞰系统:实时记录珍稀物种活动,游客可通过观景台屏幕查看。
- 生态修复工程:如泉州九龙江流域的矿区植被恢复技术,新增林地、湿地缓冲区。
三、交通与无障碍设施
- 绿色出行网络
- 电动交通:张家界计划新建 120 个充电桩,推广景区内电动观光车、共享单车。
- 多道融合:北京浅山步道整合古道、防火道、巡护道,形成 “平急两用” 通道,战时可作为应急救援路线。
- 适老化改造
根据 2024 年六部门无障碍出行政策,2025 年山地园林将强化:
- 低地板接驳车:方便轮椅上下。
- 无障碍厕所:配备扶手、紧急呼叫器,如黄山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的消防与健身设施升级。
- 盲道与触觉标识:主要步道增设触感地图、语音导览桩。
四、安全与应急设施
- 灾害防控系统
- 地质监测:如重庆仙女山的山体滑坡预警雷达,实时分析土壤位移数据。
- 防火体系:石家庄西山公园的蓄水池扩建(蓄水能力提升 30%)、高压电缆维护,确保消防水源稳定。
- 医疗保障
- 急救站点:每 2 公里设急救站,配备专业医护人员与直升机救援对接点。
- 智能健康监测:游客可租借心率手环,异常数据自动报警至医疗中心。
五、文化与教育设施
- 沉浸式体验
- 数字展馆:如银江技术的 VR 文物复原,游客可虚拟 “触摸” 敦煌壁画。
- 互动装置:张家界计划建设 “两园路” 文化长廊,通过投影展示土家族民俗故事。
- 生态教育
- 自然课堂:北京浅山步道串联周口店遗址、金陵遗址,设置考古研学基地。
- 碳汇科普:射阳县零碳景区的碳数据热力图,直观展示游客行为对环境的影响。
六、运营与服务设施
- 智慧管理
- 客流调控:通过人脸识别与热力图分析,动态调整售票与限流措施。
- 商户管理:景区内餐饮、住宿接入统一平台,实现明码标价与服务评价。
- 可持续服务
- 零废弃景区:推广可降解包装、垃圾分类回收,如张家界计划新建 22 个农贸市场的垃圾处理设施。
- 社区共建:北京 “志愿手作步道” 活动邀请市民参与建设,增强游客环保意识。
典型案例参考
- 北京浅山步道:串联 30 个自然人文景点,采用 “生态 + 文化” 模式,年接待游客预计突破 200 万人次。
- 张家界武陵源:2025 年重点建设项目包括污水管网整治、智慧旅游设施,目标提升 5A 级景区服务品质。
- 射阳零碳景区:通过光伏供电、电动交通、碳汇林建设,实现年固碳 1 万吨,成为长三角低碳标杆。
2025 年的山地园林将不再是单一的观光场所,而是集生态保护、科技体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通过 “设施智能化、服务人性化、运营绿色化”,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可持续的沉浸式旅游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