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旅游市场呈现出显著的 “回暖” 与 “爆发” 双重特征,景点人流量普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以下从数据表现、热门趋势、区域特点及出行建议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全国及地方数据:人流量显著增长
- 全国规模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清明假期三天全国国内出游 1.26 亿人次,同比增长 6.3%,旅游总花费达 575.49 亿元,同比增长 6.7%。这一数据表明,清明假期已成为继春节后的首个旅游高峰,景点人流量较往年明显增加。
- 地方案例
- 福建省:累计接待游客 547.46 万人次,同比增长 23.9%,红色旅游、踏青赏花、汉服体验等成为热门,如福州三坊七巷、泉州古城等景区单日客流量超 20 万人次。
- 河南省开封市:清明文化节带动全市接待游客 298.36 万人次,文旅收入 17.22 亿元,清明上河园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 25%,市博物馆连续三天发布限流公告。
- 湖南省:扬州瘦西湖景区单日接待游客突破 10 万人次,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日均接待过万,同比增长 32%。
- 限流与预约
多地热门景区实施 “限量、预约、错峰” 政策。例如,河南龙门石窟、洛阳古墓博物馆等景区 4 月 4 日至 5 日线上门票售罄,万岁山武侠城因游客量过大启动临时限流。开封市协调增开免费接驳车、发放 5000 张免费门票,并联合公安、交通部门疏导客流,缓解核心景区压力。
二、热门趋势:短途游、文化体验与新兴玩法
- 短途 “微度假” 主导
受假期时长限制,“2 小时高铁圈” 成为主流选择。京津冀、江浙沪、成渝等区域内的城市公园、历史文化街区、乡村旅游点客流密集,如武汉东湖樱园、洛阳牡丹园等传统赏花地热度领跑。
- 文化赋能旅游消费
- 红色旅游: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龙岩古田旅游区等红色景区推出主题活动,吸引大量游客缅怀先烈。
- 国潮与非遗:穿汉服打卡、非遗展演成为亮点。漳州古城因央视《家国清明》节目聚焦,单日客流量近 30 万人次;龙岩非遗主题街通过沉浸式舞台剧《清明忆》吸引游客。
- 新兴玩法涌现
- 轻户外与露营:深圳梧桐山、安徽天柱山等山岳景区搜索量环比增长超 80%,短途徒步、亲子登山受热捧;同安环东海浪漫线、三明泰宁古城等地的露营、骑行项目成为 “微度假” 热门。
- 跨境游升温:日本京都樱花、荷兰郁金香田等境外目的地受 “拼假族” 青睐,大阪世博会带动日本相关线路售罄。
三、影响因素:经济、政策与天气
- 消费信心回升
2025 年一季度全国消费者消费意愿指数为 121.5,高于景气临界值,旅游消费需求旺盛。北京市消费者信心指数较上季度提高 4.4 点,收入预期和就业预期改善支撑旅游支出。
- 政策支持
- 广西、海南等地推出入境旅游奖补政策,对旅行社接待境外游客给予奖励,刺激旅游市场恢复。
- 多地发放消费券、优化交通接驳,如开封市增开 “宋韵开封文旅专线”,缓解景区周边拥堵。
- 天气影响
北方大部晴暖干燥,适宜出行,但需防范大风和森林火险;南方部分地区有雨雪,如贵州、湖南等地局地大雨,可能影响户外体验,但未显著抑制旅游热情。
四、出行建议:错峰与体验优化
- 避开高峰时段
- 热门景区如龙门石窟、瘦西湖等建议选择假期首日或最后一天游览,避免 4 月 4 日至 5 日的客流峰值。
- 上午 10 点至下午 3 点为景区人流高峰,可提前或延后安排行程。
- 关注实时信息
- 通过景区官方公众号、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获取实时客流数据,部分景区提供分时段预约入口(如福建 “清新福建” 小程序)。
- 关注天气预警,如山东、河南等地清明期间多大风,需注意防风防火。
- 多元选择
- 探索小众目的地:如福建嵛山岛、三明格氏栲景区等,既能避开人潮,又能体验特色项目(如采茶、挖野菜)。
- 夜间活动:莆田湄洲岛、涵江双福村等推出 “日茶夜赏” 服务,错峰享受宁静的夜游体验。
总结
2025 年清明假期,全国景点人流量普遍较高,热门景区如龙门石窟、瘦西湖等出现限流,短途游、文化体验、轻户外等成为主流趋势。游客需提前规划行程,关注实时信息,灵活调整目的地,以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