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景区遇到消费纠纷或不合理对待(俗称 “被坑”)的情况,是否 “正常” 需要结合具体场景和当前旅游市场的整体环境来分析:
1. 景区消费问题的客观存在性
- 个别现象仍存在:尽管近年来文旅部门持续加强监管(如打击 “不合理低价游”“强制购物”“价格欺诈” 等),但部分景区(尤其是管理较松散的中小型景区、热门景区的外围商家)仍可能存在临时加价、虚假宣传、捆绑消费等问题,尤其在节假日客流高峰时,个别商家可能利用信息差牟利。
- 行业规范化趋势:2025 年中国旅游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多数正规景区和大型旅游企业的服务标准化程度较高,消费陷阱集中在非正规渠道(如黑导游、无资质商户、低价团附加消费等),而非主流市场的普遍现象。
2. “被坑” 是否 “正常” 的判断
- 不正常,但需警惕:从行业健康发展和法律规范来看,任何形式的消费欺诈或不公平交易都属于违规行为,不应被视为 “正常”。但由于旅游市场链条长、参与者多(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个别环节的漏洞可能导致问题发生,游客需提高防范意识。
- 地域和景区差异:热门景区、成熟旅游目的地的管理相对规范,而小众景区或新兴景点可能存在服务配套不完善的情况;此外,自由行游客通过正规平台预订服务(如官方门票、连锁酒店),被坑风险远低于选择低价购物团或街头拉客服务。
3. 如何减少 “被坑” 风险
- 提前做好攻略:通过官方渠道查询景区门票价格、推荐消费场所,避免轻信景区周边 “低价优惠” 的私人招揽。
- 保留消费凭证:对餐饮、购物、服务等消费要求开具发票或收据,以便维权。
- 选择正规服务:通过合法旅行社、平台预订行程,拒绝 “零负团费” 等明显不合理的低价套餐。
- 及时维权:若遇纠纷,可拨打全国旅游投诉热线(12345 或 12301),或通过文旅部门官网投诉,依法维护权益。
总结
2025 年景区消费整体环境趋于规范,但个别不良商家的违规行为仍可能存在,“被坑” 并非普遍现象,也不应被视为 “正常”,更多是需要游客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选择正规服务的场景。通过合理规划和警惕非正规渠道,大部分消费风险可以有效规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