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多个景点因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环保创新成为焦点,涵盖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绿色认证及创新旅游模式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景点及亮点:
一、国家公园与生态保护典范
- 中国五大国家公园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 2025 年启动 “国家公园奇境行” 科普活动,大熊猫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绿色旅游标杆。
- 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全球野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通过生态修复和社区共管,保护了超过 1800 只野生大熊猫,并推动周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聚焦海南长臂猿保护,其全球仅存的 37 只个体在此繁衍,公园通过科研监测和雨林徒步项目,向公众展示生物多样性价值。
-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公园实施 “无人类干扰” 保护计划,2025 年夏季推出 “星空帐篷观星” 项目,将生态保护与旅游体验结合。
-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
2024 年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评估,延续世界地质公园身份至 2028 年。公园以恐龙化石保护、井盐遗址活化和社区合作闻名,2025 年推出 “化石保护村研学游”,游客可参与化石修复和地质科考活动。
二、湿地与城市生态创新
- 广东 “绿美广东” 精品路线
广东省在 2025 年推出 5 条绿色旅游路线,覆盖湿地公园、古树乡村和生态修复项目。
- 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 “湿地公园 +” 模式,将生态保护与龙舟文化、自然教育结合,2025 年新增 “马滘河花海漂游” 项目,游客可乘船观赏湿地植物和候鸟。
- 海珠湿地:作为城市中央湿地,2025 年启动 “零废弃景区” 计划,全面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并推出 “飞羽寻踪” 鸟类观察活动,年接待自然教育参与者超百万人次。
- 北京环球度假区
作为全球首个 LEED 社区金级认证的主题公园,2025 年园区内野生鸟类品种增至 127 种,包括黄胸鹀、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公园通过 86000 平方米公共湿地和植被覆盖,年碳汇量达 1000 吨,并推出 “碳中和门票”,游客可通过植树或绿色消费抵消碳排放。
三、生态修复与文旅融合案例
- 新余市金石山矿山公园
由废弃石灰石矿转型而来,2025 年 1 月试营业后接待游客 6 万人次。公园通过生态修复新增林地 220 亩、草地 360 亩,并打造 24 个特色区域,包括 100 米高空组合塔、矿洞体验馆和非遗工坊。夜间 “打铁花” 表演与夏布文化体验形成 “矿山游玩 + 古镇食宿” 闭环。
- 英林镇大觉山生态公园
2025 年 10 月竣工的废弃矿山修复项目,通过地形重塑和植被绿化,将 770 亩矿区转化为生态公园。公园设置 “红丝带植树区”,游客可参与植树并领养鸟类巢穴,年预计接待游客 30 万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 50%。
四、国际认证与创新保护项目
- 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
2025 年再次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绿牌认证,作为丹霞地貌命名地,公园推动丹霞地貌研究国际化,并试点 “自然学校” 项目,将生物多样性教育纳入旅游体验。
- 达古冰川
2025 年启动全球首个冰川动态智慧监测系统,利用卫星遥感和 AI 预警技术监测冰川消融。同时划定 “静默保护带”,每年夏季禁止游客进入核心区,成为全球冰川保护典范。
五、乡村与城市绿色旅游
- 雅安市 “跟着熊猫去春游” 线路
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核心,串联碧峰峡、蜂桶寨邓池沟等景点,推出 “熊猫主题数字文旅” 项目,游客可通过 AR 技术追踪野生大熊猫足迹,并参与 “熊猫守护者” 志愿活动。
- 上海国际花展
2025 年花展以 “花开新天地” 为主题,在黄浦区设立 “世界花园” 板块,包括法国印象派花园、日本 “间庭” 禅意花园等,通过植物色环、风动雕塑等设计,展示生态与艺术的融合。
总结:绿色旅游的多元路径
2025 年的绿色景点呈现三大趋势:
- 生态保护与科研结合:如国家公园的监测项目、达古冰川的 AI 预警系统;
-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发展:如自贡的化石保护村、金石山的非遗工坊;
- 技术创新与体验升级:如北京环球度假区的碳中和门票、雅安的 AR 熊猫追踪。
这些景点不仅是自然之美的展示窗口,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样本,为全球绿色旅游提供了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