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故宫博物院的地下空间主要用于文物保护和管理,尚未有常态化开放的地下景点。不过,故宫通过数字技术和临时展览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些与地下文化遗产相关的体验项目,同时其地下设施的建设也体现了对历史的深度保护与利用。以下是具体信息:
一、地下文物库房与安防设施
故宫的地下空间核心功能是文物保护。自 2013 年启动的 “平安故宫” 工程中,地下库房改造是重点项目之一。目前,故宫的地下文物库房总建筑面积达 29,073 平方米,采用温湿度分区调控技术,可容纳约 100 万件文物,包括书画、陶瓷、玉器等易损品类。这些库房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要素覆盖的智能安防体系,确保文物在恒温恒湿、防震防火的环境中保存。虽然库房本身不对外开放,但部分文物会通过常设展览(如珍宝馆、钟表馆)或特展(如 “玉出昆冈 —— 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与公众见面。
二、数字技术赋能的文化体验
尽管地下实体空间未开放,故宫近年来通过数字技术将部分地下文化遗产 “搬” 到了地面。例如:
- 沉浸式数字体验展:2025 年 1 月,故宫与苏州湾数字艺术馆合作推出 “‘纹’以载道 —— 故宫沉浸式数字体验展”,通过裸眼 3D、虚拟现实等技术,重现了倦勤斋室内戏台等地下或未开放区域的文化元素。
- “云游故宫” 项目:故宫官网和小程序提供全景故宫、数字文物库等功能,观众可在线浏览地下文物库房中部分文物的高清影像,如《千里江山图》等。
- VR 演播厅: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曾开放 VR 演播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养心殿、角楼等建筑的内部结构,但目前仅面向有组织的学生团体预约。
三、历史地下空间的保护与研究
故宫的地下还留存着古代皇室生活的遗迹,例如:
- 冰窖:明清时期用于藏冰消暑的冰窖,部分区域曾改造为观众服务区,提供休息空间和文化展示,但 2025 年未明确开放信息。
- 明代地道:有研究推测故宫地下可能存在明代建造的地道,但尚未有官方证实或开放计划。
- 考古发现:故宫内的考古工作(如慈宁宫区域的考古发掘)曾发现元代地层和建筑遗迹,但这些区域仅在特定展览中以图文形式呈现,未开放实地参观。
四、临时展览与特别活动
2025 年,故宫的地面展厅推出了多个与地下文化相关的特展:
- “乐林泉 —— 中外园林文化展”(2025 年 4 月 1 日 - 6 月 29 日):在午门展厅展出,通过建筑烫样、复原模型等形式,揭示紫禁城园林的营造智慧,其中部分展品涉及地下排水系统等技术细节。
- “玉出昆冈 —— 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2025 年 1 月 7 日 - 2026 年 1 月 4 日):在斋宫展厅展示清代玉器,部分文物曾藏于地下库房。
五、未来开放的可能性
故宫博物院一直致力于扩大开放面积,“十四五” 规划中提到将持续推进 “平安故宫” 工程,未来可能通过以下方式让观众接触地下文化:
- 文物医院开放:地下库房与文物医院通过专用通道连接,未来可能试点开放文物修复过程的参观。
- 数字孪生项目:利用三维扫描技术构建地下空间的数字模型,以虚拟形式向公众开放。
- 临时特展:如 2015 年 “石渠宝笈” 特展曾在地下展厅举办,未来可能再次利用地下空间举办高规格展览。
参观建议
若想体验故宫的地下文化,可关注以下途径:
- 常设展览:珍宝馆、钟表馆等常设展馆中的文物多来自地下库房。
- 数字资源:通过 “故宫博物院” 微信小程序或官网,获取数字文物和虚拟展览资源。
- 特展信息:故宫官网和社交媒体会提前发布特展公告,部分展览可能涉及地下文化元素。
总之,故宫的地下空间目前以保护为主,但通过数字技术和展览创新,观众仍能感受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未来随着保护技术的进步,或许会有更多地下区域以新形式与公众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