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景区监控的管理体系呈现多部门协同、分级负责的特点,主要涉及以下核心部门及职责分工:
一、公安部门:公共安全监管的核心主体
作为《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的主要执行部门,公安机关在景区监控管理中承担以下职责:
- 系统建设指导:依据条例要求,景区监控系统需符合国家标准,公安机关负责审核设备选型、安装位置及数据存储规范,确保系统安全可控。例如,江苏省张家港市双山岛景区在 2025 年的监控采购中明确要求治安监控需接入公安网络,接受实时监管。
- 数据使用监管:公安部门可依法调取监控数据用于案件侦查、反恐防暴等公共安全目的,但需遵循严格的审批程序。例如,吉水县公安局通过整合景区监控数据,构建全覆盖防控网,实现突发事件 “0 滞后” 处置。
- 隐私保护监督:公安机关负责查处非法安装监控设备、泄露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例如,浙江省明确要求景区监控画面需标注 “景区 + 位置” 字样,避免隐私泄露。
二、文化和旅游部门:行业管理与系统整合
文旅部门在推动景区监控规范化、智慧化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 接入标准制定: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要求 4A 级以上景区视频信号全量接入省级系统,黄山、九华山等重点景区需接入 50 路以上监控信号,覆盖出入口、停车场等关键区域。类似地,贵州省文旅厅在 2025 年采购全省景区视频监控接入服务,强化行业统一管理。
- 日常运维监管:各市文旅局需建立巡查机制,通过市级系统检查监控画面清晰度、信号稳定性等指标,并将运维情况纳入景区评级考核。例如,温州市要求 4A 级景区整改监控点位设置不合理问题,确保数据有效传输。
- 应急联动支持:文旅部门推动监控系统与应急指挥平台对接,提升突发事件响应能力。例如,济南市文旅综合监测平台整合 750 余处监控点位,实现与市政法委 “雪亮工程” 的数据共享。
三、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属地管理与专业协同
- 自然资源与林业部门:针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景区,地方林业部门或管委会负责监控系统建设。例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5 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建设湿地生态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水质、土壤等环境数据;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保护区的监控项目由林业局主导招标,强化生态保护。
- 智慧城市管理部门:部分城市通过大数据局、城管局等部门整合景区监控资源。例如,泰安市打造智慧景区数字孪生体,将监控数据与停车管理、客流分析等系统融合,提升运营效率;青岛市智慧城管系统对景区市容秩序进行智能抓拍,实现问题快速处置。
- 应急管理部门:虽不直接管理监控系统,但在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中,可调用景区监控数据辅助决策。例如,应急管理部 2025 年清明假期安全提示强调景区需加强设备检查,并利用监控预警客流风险。
四、景区运营方:主体责任与合规落实
景区管理单位需承担以下具体职责:
- 系统建设与维护:按照条例要求,景区需在出入口、索道站等重点区域安装监控设备,并设置提示标识。例如,苏州市园林景区计划 2025 年底前更新智能消防 AI 摄像头、一键报警等设施,提升安防能力。
- 数据安全管理:视频信息保存不少于 30 日,超期需及时删除;委托第三方运维时需签订保密协议。例如,塞罕坝景区通过专职人员培训,确保监控系统合规运行。
- 应急响应配合:景区需将监控系统接入地方应急平台,并定期开展反恐防暴、消防疏散等演练。例如,吉水县景区警务室联合公安部门开展实战演练,提升协同处置能力。
五、法律依据与争议解决
- 条例约束:2025 年施行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明确禁止在民宿客房、公共浴室等私密区域安装监控,违者将面临设备没收、罚款等处罚。
- 争议案例:若景区监控范围超出必要限度(如覆盖居民住宅),可能引发隐私权诉讼。例如,济南市刘某因在楼道安装摄像头被判拆除设备,凸显 “最小必要” 原则的司法适用。
总结
2025 年景区监控管理形成 “公安监管、文旅统筹、属地协同、企业主责” 的治理格局。游客在享受安全保障的同时,也需关注自身隐私保护,如发现监控设备违规安装或数据滥用,可通过 12389 公安机关举报平台投诉。景区运营方则需平衡安全与隐私,确保监控系统合法、合规、合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