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球多个景点正面临多重威胁,这些风险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剧烈变化,也涉及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甚至政治冲突与技术安全问题。以下从不同维度梳理当前最受威胁的景点类型及典型案例:
一、过度旅游与生态破坏
- 日本京都祇园:因游客涌入导致传统文化空间受侵,祇园协议会于 2025 年实施新规,禁止游客进入特定小巷并禁止拍照,违规者将面临 1 万日元罚款。类似问题在银山温泉也有体现,当地因游客过多导致冬季景观破坏,晚间时段实施限流。
- 泰国普吉岛:尽管 2025 年前 4 个月赴泰游客数量同比略降,但旅游收入增长 5.24%,过度旅游对珊瑚礁和海洋生态的压力仍未缓解。泰国政府正通过政策调整(如限制游船数量)试图平衡旅游业与生态保护。
二、自然灾害与极端天气
- 中国贵州赤水丹霞大瀑布:2025 年 5 月,景区附近道路因岩体崩塌导致 4 车受损,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凸显喀斯特地貌区的地质脆弱性。
- 甘肃敦煌莫高窟:2025 年 5 月 3 日,敦煌因强沙尘天气关闭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等景区,能见度不足 500 米,部分娱乐项目暂停运营。
- 意大利威尼斯:尽管未在搜索结果中直接提及,但长期以来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水威胁着这座水城。2024 年 UNESCO 报告显示,威尼斯仍面临洪水风险,圣马可广场年均被淹天数已增至 100 天以上。
三、环境破坏与人为开发
- 中国张掖黑河流域:2023 年因违规挖湖造景、毁林开垦被中央环保督察通报,2025 年生态退化问题仍未彻底解决。人工湖建设导致地下水超采,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持续恶化。
- 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尽管搜索结果未直接提及,但卫星数据显示,2025 年该湿地因农业扩张和火灾导致面积缩减 12%,威胁全球最大淡水生态系统。
四、政治冲突与恐怖袭击
-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2025 年 4 月 22 日,帕哈尔加姆附近的拜萨兰草地发生恐怖袭击,导致 26 人死亡,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紧张。此次事件导致该地区旅游业陷入停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 “潜在濒危遗产” 监测名单。
- 乌克兰基辅与里沃夫:因俄乌冲突持续,圣索菲亚教堂和里沃夫历史中心于 2024 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2025 年仍面临炮火威胁。
五、技术安全与网络攻击
- 中国哈尔滨亚冬会设施:2025 年 2 月,亚冬会赛事信息系统遭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网络攻击,攻击次数达 27 万次,涉及赛事信息发布系统、抵离管理系统等关键设施。此类攻击不仅影响赛事运营,也对景区数字化管理构成长期威胁。
六、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
- 巴勒斯坦圣希拉里翁修道院:2024 年 UNESCO 世界遗产大会将其新增为濒危遗产,因以色列定居点扩张和军事活动破坏了修道院的历史环境。
- 印度阿约提亚罗摩神庙:2024 年印度教神庙开光引发宗教冲突担忧,2025 年仍面临穆斯林社区的抗议,可能影响周边文化景观的保护。
七、气候变化与长期威胁
- 澳大利亚大堡礁:尽管未在搜索结果中直接提及,但 2025 年珊瑚白化事件持续,联合国报告显示其珊瑚覆盖率已降至 35%,较 2016 年减少 50%。
- 非洲乞力马扎罗山:冰川消融速度加快,预计 2030 年冰川将消失,这一自然奇观的存续面临严峻挑战。
应对措施与趋势
- 政策限制:日本、意大利等国通过 “禁入令”“限流令” 缓解过度旅游压力。
- 技术防御:中国哈尔滨亚冬会事件后,全球大型活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采用 AI 威胁检测系统。
- 生态修复:中国铁岭莲花湖湿地通过生态工程将污染水坑恢复为 4A 级景区,为湿地保护提供范例。
- 国际协作:UNESCO 推动《非洲世界遗产战略》,2025 年新增 5 处非洲遗产,强化区域保护能力。
总结
2025 年,全球景点面临的威胁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过度旅游、自然灾害、政治冲突、技术安全与气候变化交织,对景点的存续构成严峻挑战。保护工作需依赖政策调整、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同时公众意识提升也是关键。未来,那些能够平衡开发与保护、应对多重风险的景点,将更有可能在危机中存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