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作为上海的生态岛,不仅自然风光秀丽,还承载着丰富的红色历史。以下是 2025 年值得关注的烈士纪念景点,既有历史悠久的烈士陵园,也有近年新建的红色教育基地,它们共同见证了崇明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事迹:
1. 崇明区烈士纪念馆(新河镇)
- 地址:新河镇东首陈海公路南侧
- 历史背景:始建于 1951 年,原名烈士纪念塔,1957 年更名为崇明县烈士馆,历经多次修缮扩建,是崇明区最主要的烈士纪念场所。
- 特色:
- 建筑规模:占地面积 14520 平方米,包括陈列室、纪念碑、骨灰安放区等,馆内保存着 428 位烈士的档案、22 件遗物及 301 张历史图片。
- 陈列内容:重点展示瞿犊、龚兆奇等 11 位烈士的事迹,通过图片、文字和实物还原革命历史。46 位烈士的骨灰安葬于馆内松柏丛中,庄严肃穆。
- 开放时间:8:00-11:00(上午场),13:00-16:00(下午场),周一闭馆。
2. 1929 年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陈列馆(竖新镇)
- 地址:竖新镇明强村
- 历史背景:崇明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革命旧址之一,2024 年 12 月正式开放,是上海市首批红色资源遗址。
- 特色:
- 展览内容:常设展 “瀛洲觉醒 江海新生” 通过图片、实物、场景复原和多媒体技术,展示 1919-1949 年崇明地方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包括地下斗争、抗日救亡等重要事件。
- 红色线路:串联竖河镇大烧杀遗址、新河镇解放崇明岛登陆纪念碑等景点,形成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
- 开放时间:需预约参观,每周一闭馆,团队可通过电话 39361929 预约。
3. 竖河镇大烧杀遗址(竖新镇)
- 地址:竖新镇育才路
- 历史背景:1940 年 7 月 30 日,侵华日军在此制造了惨绝人寰的 “竖河大烧杀” 惨案,120 余名同胞遇难。遗址于 1999 年建成,现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特色:
- 纪念设施:包括遇难同胞纪念碑、3000 平方米祭扫广场和 300 平方米纪念馆,馆内通过浮雕、沙盘、幻影成像等技术揭露日军暴行,展示崇明人民的反抗历史。
- 教育意义: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点举办祭扫活动,成为铭记历史、警示后人的重要场所。
4. 解放崇明岛登陆纪念碑(新河镇)
- 地址:新河镇小港村
- 历史背景:1949 年 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五军在此登陆,解放崇明岛。纪念碑建于 1999 年,纪念解放崇明岛的战斗及 5 名无名烈士。
- 特色:
- 建筑风格:碑体简洁庄重,正面镌刻 “解放崇明岛登陆纪念碑”,周边绿树环绕,象征革命精神永续。
- 红色线路:作为崇明红色旅游的重要节点,与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等景点串联,展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
5. 黄漱英烈士墓(港西镇)
- 地址:港西镇协西村
- 历史背景:黄漱英是崇明抗日时期的女烈士,1943 年因掩护战友被捕,年仅 18 岁英勇就义。其墓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25 年仍作为纪念场所开放。
- 特色:
- 祭扫活动:清明期间,当地政府和群众会前往扫墓,通过献花、默哀等形式缅怀先烈。
- 教育价值:烈士事迹被纳入崇明红色教育课程,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6. 海界宅事件纪念馆(竖新镇)
- 地址:竖新镇堡西村老村委二楼
- 历史背景:1930 年,中共崇明县委机关在海界宅遭国民党破坏,多位党员被捕牺牲。纪念馆于 2020 年建成,展示地下党组织的斗争历程。
- 特色:
- 展览形式:采用多媒体视频、沙盘复原和蜡像等技术,重现海界宅事件及崇明地下党的发展脉络。
- 小众景点:适合深度红色旅游爱好者,了解崇明革命历史的细节。
其他值得关注的纪念场所
- 崇明县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历史遗迹):建于 1934 年,原位于桥镇育麟桥,纪念郭志仁、尹杰、王贯一等抗日英烈,后因城市建设被毁,现存历史资料可供追溯。
- 三星镇烈士陵园:镇级陵园,2021 年修缮后新增 “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但 2025 年具体开放信息需进一步确认。
参观建议
- 交通方式:
- 自驾:可通过陈海公路直达新河镇、竖新镇等景点。
- 公共交通:从南门港或堡镇港乘坐公交至相应站点,如南堡线至立新站可达烈士纪念馆。
- 行程规划:
- 一日游:新河镇(烈士纪念馆、解放崇明岛登陆纪念碑)→ 竖新镇(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竖河镇大烧杀遗址)。
- 深度游:次日前往港西镇(黄漱英烈士墓)、竖新镇(海界宅事件纪念馆)。
- 注意事项:
- 部分景点需预约(如中共崇明县委机关旧址),建议提前电话确认。
- 参观时保持肃穆,尊重历史和烈士遗属。
这些烈士景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2025 年,崇明区还将继续推进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例如争创 3A 级景区,未来或将有更多纪念设施与游客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