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以 “小龙虾之乡” 为底色,正通过 “智慧 +” 战略推动景区从单一观光向多元体验转型,2025 年的多功能智慧景区建设呈现出三大核心方向:
一、全域智慧化基础设施升级
- 5G 网络全覆盖
按照《5G + 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通知》要求,2025 年前实现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返湾湖湿地公园等重点景区 5G 网络高质量覆盖。例如,龙湾遗址将部署超高清摄像头和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遗址区温湿度、土壤沉降等数据,通过 AI 算法预测文物保护风险。
- 数字孪生技术赋能
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章华台遗址进行三维建模,游客可通过 AR 眼镜观看虚拟复原的楚国宫殿建筑群,感受 “天下第一台” 的历史风貌。同时,数字孪生模型将用于遗址保护方案模拟,评估不同环境变化对文物的影响。
- 智慧交通系统优化
潜江小龙虾主题交旅融合服务区作为全国示范案例,已实现 ETC 车道智能分流和共享电单车覆盖。2025 年将进一步整合景区停车场数据,通过 “一部手机游潜江” 平台实时推送车位信息,并试点自动驾驶观光车接驳服务。
二、文旅融合新场景构建
- 非遗活化与数字体验
- 浩口非遗街区将打造 “非遗数字体验馆”,游客可通过 VR 设备学习江汉平原皮影戏雕刻技艺,参与草把龙虚拟巡游。
- 潜半夏中医药文化景区推出 “中药炮制 AR 工坊”,游客扫描药材即可观看古法炮制过程动画,并生成个性化养生方案。
- 红色旅游沉浸式升级
拖船埠红色景区引入全息投影技术,在湘鄂西潜江县委员会旧址还原革命会议场景,游客佩戴智能手环可触发剧情互动,增强历史代入感。同时,景区将部署 “红色记忆” 语音导览系统,通过 AI 识别游客位置自动推送相关故事。
- 夜间经济智慧化运营
龙虾主题不夜城项目将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根据实时人流动态调整光影效果,配合无人机表演和 AR 互动游戏,打造 “吃虾、玩虾、看虾” 的全感官体验。此外,景区内商户接入统一支付平台,支持刷脸支付和智能点餐。
三、管理与服务效能提升
- 游客大数据分析
整合景区闸机、WiFi 探针、消费记录等多源数据,构建游客画像系统。例如,通过分析游客停留时长和消费偏好,动态调整景区演出时间和商业布局,并向游客推送个性化线路推荐。
- 应急响应智能化
潜江文化旅游集团建立 “智慧文旅大脑”,接入景区实时监控、气象预警、医疗资源等数据。当监测到返湾湖湿地水位异常或游客突发疾病时,系统自动启动应急预案,调度无人机救援和医疗团队。
- 生态保护数字化
兴隆国家水利风景区部署水质监测浮标和智能垃圾桶,数据实时上传至 “无废景区” 管理平台。平台通过 AI 算法分析垃圾产生规律,优化清洁路线,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智能识别和预警。
四、挑战与突破路径
- 技术落地难点
- 成本控制:通过 “政府 + 企业” 合作模式,引入长江文化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智慧项目建设,例如龙虾主题不夜城由亚辛文旅投资运营。
- 数据安全:建立文旅数据分级管理制度,对游客隐私信息采用区块链加密存储,确保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
- 文化保护与创新平衡
在龙湾遗址展示中,采用 “最小干预” 原则,AR 导览内容需经考古专家审核,避免历史失真。同时,开发 “考古盲盒” 等文创产品,将数字化技术与实体文物结合,提升文化传播趣味性。
- 游客数字素养提升
针对老年游客,在景区入口设置 “智慧服务驿站”,提供人工引导和设备操作培训。此外,与潜江职教中心合作开设 “智慧旅游” 课程,培养复合型服务人才。
五、典型案例: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智慧导览:游客扫描遗址区二维码,可观看章华台建造过程的 3D 动画,并通过语音导览了解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
- 研学教育: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开发 “楚文化数字课堂”,学生通过 VR 设备参与虚拟考古发掘,系统自动评分并生成学习报告。
- 保护监测:部署 200 余个传感器,实时监测夯土台基的沉降、裂缝等情况,数据同步至湖北省文物局监管平台,实现预防性保护。
通过以上举措,潜江正逐步构建 “科技赋能、文化铸魂、生态优先” 的智慧景区生态,目标成为江汉平原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