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 2025 年最新疫情形势和政策导向,景点防疫需在常态化防控基础上,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
一、基础防疫措施
- 健康码与体温监测
- 全国多数景区仍需核验健康码(如 “山东电子健康卡”),部分高风险地区可能要求 48 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 入口处设置体温监测点,使用红外线测温仪或人工测温,体温异常(≥37.3℃)者禁止入园,并引导至临时隔离点。
- 限流与预约制度
- 景区日接待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 60%,室内场馆瞬时流量控制在 30% 以下。
- 推行分时段预约,鼓励线上购票、扫码支付,减少现场聚集。
- 清洁消毒与通风
- 公共区域(如卫生间、垃圾桶、门把手)每日至少消毒 2 次,高频接触设备(如电子屏、缆车扶手)每 4 小时消毒 1 次。
- 室内场馆优先自然通风,使用空调时需保证新风系统正常运行。
二、重点传染病防控
- 新冠病毒感染
- 建议游客佩戴口罩,景区工作人员全程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 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者禁止入园,员工需每日健康监测,建立 “一日一测一登记” 制度。
- 诺如病毒肠炎
- 加强餐饮卫生管理,食品需彻底煮熟,生食蔬果洗净,贝类海产品必须高温处理。
- 公共卫生间配备洗手液和速干手消毒剂,呕吐物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
- 蜱传播疾病
- 野外景区需设置防蜱提示,提供驱蚊剂,游客应穿长袖长裤、扎紧裤腿。
- 发现蜱虫附着时,用镊子取出并消毒,避免生拉硬拽。
- 霍乱等肠道传染病
- 景区内饮用水需符合卫生标准,避免饮用生水。
- 加强垃圾管理,实行 “日产日清”,增设废弃口罩专用回收箱。
三、特殊群体与场景管理
- 国际游客
- 需遵守中国入境政策,可能要求核酸检测、疫苗接种证明(如霍乱疫苗)或隔离。
- 景区可提供多语言防疫指南,引导外籍游客配合健康申报。
- 儿童与老年人
- 儿童需由监护人陪同,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减少室内聚集。
- 老年人优先接种流感、肺炎疫苗,景区可设绿色通道,减少排队时间。
- 室内场馆与密闭空间
- 博物馆、剧院等室内场所严格控制人数,关闭无通风条件的区域。
- 讲解员与游客保持 1.5 米以上距离,优先使用电子讲解设备。
四、疫苗接种与健康管理
- 新冠疫苗
- 建议游客完成全程接种,部分景区可能查验接种记录(如 “赣通码疫苗接种标识”)。
- 员工需 “应接尽接”,未接种者需定期核酸检测。
- 其他疫苗
- 前往热带地区的游客需接种登革热、疟疾等蚊媒传染病疫苗。
- 儿童需按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百白破疫苗,2025 年免疫程序已调整为 2 月龄、4 月龄、6 月龄、18 月龄各一剂。
五、应急处置与联动机制
- 应急预案
- 景区需制定《新冠肺炎防控应急预案》,明确隔离、转运、消毒等流程,并定期演练。
- 设立临时隔离点,配备防护服、消毒液等物资,与属地医疗机构建立联动机制。
- 信息报送
- 发现疑似病例后,立即上报属地疾控部门,配合流调和密接追踪。
- 疫情期间暂停开放,经终末消毒和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恢复运营。
六、游客行为引导
- 宣传教育
- 通过官网、短信、广播等渠道发布防疫提示,倡导 “一米线”、分餐制、公筷公勺。
- 景区入口设置告示牌,明确防疫要求和投诉举报电话。
- 文明督导
- 安排志愿者巡查,劝导游客佩戴口罩、不扎堆,对违规行为及时制止。
- 对不配合防疫的游客,可联合公安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总结与建议
2025 年景点防疫需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重点关注国际疫情输入风险和国内聚集性传播。游客出行前应:
- 关注目的地疫情动态,通过景区官网查询最新防疫政策;
- 提前预约购票,错峰出行,避免人群聚集;
- 做好个人防护,携带口罩、消毒液等用品;
-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取消行程。
景区运营方应:
- 严格落实限流、消毒、通风等措施;
-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 与属地政府、医疗机构密切协作,确保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运转。
通过 “科学防控 + 人文关怀”,在保障健康安全的同时,为游客提供优质游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