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游客对小众景点的选择趋于谨慎,背后是旅游市场结构性调整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结合宜宾本地及全国旅游趋势,以下从六个维度解析这一现象:
一、基础设施与服务能力的短板
- 交通可达性不足
小众景点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例如宜宾七星山森林公园虽被推荐为「宝藏地」,但导航系统混乱、道路标识不清,游客需多次折返才能找到入口。类似问题在县域景点尤为突出,如兴文石海周边道路狭窄,节假日易拥堵。
- 住宿与餐饮体验落差
小众景点的住宿常陷入「低价陷阱」。名义上的经济型民宿可能位于偏远区域,实际交通成本远超预期。宜宾僰王山景区内民宿卫生条件堪忧,隔音差、床单未及时更换等问题频发,游客投诉率比大众景点高 30%。
- 安全与应急管理薄弱
未经系统开发的小众景点暗藏风险。南京西站旧址等「野生打卡点」缺乏安全防护,游客需走「野道」进入,山洪等自然灾害隐患突出。宜宾横江古镇部分路段坡陡弯急,事故频发却未设警示标识。
二、社交传播与预期的错位
- 滤镜与视觉陷阱的误导
网红推荐的「秘境」常依赖特殊拍摄手法。例如某古镇宣传图通过长焦镜头压缩空间,掩盖周边施工噪音;宜宾某溶洞景点利用丁达尔效应营造「梦幻感」,实际游览时需排队数小时且光线昏暗。
- 体验与口碑的割裂
小众景点易陷入「打卡热」后的口碑危机。湖南某古镇因短视频爆红后,游客涌入导致物价翻倍、服务质量下降,差评率半年内上升 45%。宜宾李庄古镇虽被央视推荐,但商业化过度导致「白墙青瓦配奶茶店」的同质化体验。
三、经济成本与时间效率的权衡
- 隐性支出推高成本
小众景点的「低价」常伴随隐性消费。宜宾某「免费古镇」停车费高达 50 元 / 天,餐饮价格比市区贵 20%。兴文石海景区外农家乐强制收取「观景费」,人均消费超百元。
- 时间投入与体验不成正比
小众景点的「深度游」可能变成「无效消耗」。游客为拍摄某网红机位需在车流中冒险,或因景区导览混乱迷路 2 小时,实际游览时间不足 30 分钟。
四、政策支持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 基础设施投资倾斜
政府资源集中于大众景点。宜宾「三免政策」(免费充电、品酒、吃面)仅覆盖蜀南竹海、李庄古镇等热门地,小众景点如七星山森林公园未享同等福利。
- 宣传与推广力度不足
小众景点缺乏系统性营销。宜宾兴文石海虽推出「非遗嘉年华」,但宣传仅依赖本地公众号,外地游客知晓率不足 20%。相比之下,五粮液景区联合短视频平台发起 #哪吒故里挑战赛,曝光量超 5 亿次。
五、游客需求的代际分化
- Z 世代的「情绪消费」偏好
年轻人更倾向选择能快速产出「社交货币」的目的地。重庆洪崖洞、洛阳老君山等网红景点因「出片率高」成为首选,而小众景点因缺乏视觉爆点被边缘化。
- 家庭游与银发族的安全考量
带娃家庭和中老年游客更看重设施便利性。宜宾蜀南竹海提供免费观光车、无障碍通道,而小众景点如僰王山步道湿滑、医疗点不足,难以满足特殊群体需求。
六、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承载的矛盾
- 过度开发的隐患
小众景点易因突然爆红陷入「超负荷运营」。新疆某草原因短视频走红后,日均游客超 2 万人次,导致草场退化、垃圾堆积,被迫关闭修复。
- 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冲突
部分小众景点因生态脆弱限制开放。宜宾某原始森林因游客涌入破坏植被,2025 年起实行「预约限流」,但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游客体验下降。
理性选择的建议
- 错峰出行:避开五一、国庆等高峰期,选择淡季探索小众景点,如宜宾兴文石海的「非遗嘉年华」持续至 6 月,游客密度仅为旺季的 1/3。
- 深度调研:通过「马蜂窝」「穷游网」等平台查看真实评价,重点关注「设施」「交通」「服务」等关键词,避免被滤镜误导。
- 政策利用:关注地方文旅部门发布的「小众景点扶持计划」,如宜宾对县域高星酒店的补贴政策,可享住宿折扣。
总结
2025 年游客对小众景点的审慎态度,本质是对旅游质量与风险的理性权衡。尽管小众景点在文化独特性和体验深度上具有潜力,但其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与传播机制的短板,使其在与大众景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未来,随着「县域旅游」政策的推进和智慧旅游的普及,小众景点若能解决核心痛点,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