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景点废弃现象的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自然环境的不可抗力,也有人为决策的深层矛盾,更折射出旅游业在时代变革中的结构性阵痛。以下从六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盲目投资与同质化竞争:古镇开发的 “死亡陷阱”
- 案例警示: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 25 亿元,日均购票不足 20 人,累计亏损 5 亿元;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因《白鹿原》电视剧热度消失后彻底荒废。这类景点的共性问题在于:
- 文化空心化:建筑模仿乌镇等成功案例,但缺乏历史底蕴和特色活动,游客体验停留在 “义乌小商品 + 网红小吃” 层面。
- 运营模式僵化:依赖门票经济,未形成餐饮、住宿、文创等多元产业链,导致抗风险能力弱。
- 数据支撑: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显示,51.3% 的游客认为古镇 “千篇一律”,审美疲劳严重。过去十年全国新建古镇超 2800 个,100 多个已完全荒废,存活者不足 5%。
二、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自然力量的 “无情裁决”
- 极端天气频发:2025 年一季度,西藏定日 6.8 级地震导致 2.69 万间房屋倒塌,直接经济损失 89.45 亿元;四川筠连山体滑坡造成 29 人死亡失踪。大连等地预测二季度将出现暴雨、雷暴、台风等灾害,可能破坏景区设施。
- 生态承载超限:部分景区因过度开发导致环境恶化,如洛阳亚龙湾因周边新景点竞争和生态破坏,游客锐减后关闭。
- 气候适应性挑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和高海拔景区(如九寨沟、敦煌莫高窟)的可持续运营。
三、经济压力与政策调整:市场与制度的 “双重挤压”
- 运营成本高企:洛阳亚龙湾因高昂维护费用和收入不足被迫关闭;部分古镇因贷款修建,每年需支付巨额利息,形成 “开着亏损、关了更亏” 的恶性循环。
- 政策导向转变:国务院 2025 年出台政策推动文旅消费升级,鼓励低碳旅游和数字化体验。传统景区若无法适应政策要求(如碳排放超标、设施陈旧),可能被淘汰。
- 免费景区冲击:西藏、甘肃、四川等地推出 A 级景区免费政策,吸引游客分流,依赖门票的中小景区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四、技术变革与游客偏好:需求端的 “颠覆性重构”
- 虚拟旅游冲击:2025 年 “五一” 假期,北京南站、杭州西湖等地通过 AR/VR 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敦煌莫高窟 “呼吸式游览” 系统降低文物损伤 72%。传统景区若缺乏科技赋能,可能被年轻游客抛弃。
- 消费趋势分化:露营、Citywalk、研学旅游等新兴业态占比达 28%,传统观光游需求下降。例如,佳木斯 “三江杏花节” 通过 “赏花 + 工业观光” 模式,旅游收入增长 44%。
- 个性化需求崛起:游客更倾向 “错峰游”“定制游”,而多数古镇仍采用标准化运营,无法满足细分市场需求。
五、管理失序与安全隐患:运营层面的 “致命短板”
- 设施老化与维护不足:洛阳亚龙湾因基础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增多,游客体验感骤降;部分古镇因建设粗糙不合规,被政府整改关停。
- 应急管理滞后:大连等地预测 2025 年汛期可能出现旱涝急转,若景区缺乏应急预案,可能因极端天气临时关闭。
- 人才短缺:旅游业数字化转型需要 AI 训练师、数字孪生工程师等高端人才,但多数,但多数景区面临 “招不到、留不住” 的困境。
六、社会变迁与区域失衡:结构性矛盾的 “显性化”
- 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农村景区客源流失,如宿州采煤塌陷区通过生态改造转型为生态园,但同类未转型景区可能因无人问津而废弃。
- 区域竞争加剧:热门城市(如北京、成都)吸引超 70% 游客,县域旅游虽增长 36%,但资源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 银发经济与代际差异:老年游客偏好康养、怀旧游,而年轻群体追求刺激体验,传统景区若无法兼顾多元需求,可能陷入 “两头不讨好” 的局面。
未来启示:从 “流量狂欢” 到 “价值深耕”
- 差异化突围:乌镇、丽江等成功案例证明,唯有深挖文化内涵、打造独特 IP,才能抵御同质化竞争。
- 技术赋能转型:故宫 “错维预约” 系统、张家界柔性光伏栈道等创新实践,展示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可能性。
- 政策精准扶持:政府需引导资本投向低碳、智慧型项目,避免盲目造古镇;同时加强景区评级动态管理,淘汰落后产能。
- 社区共生发展:宿州塌陷区改造项目通过 “企业 + 村民” 模式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为同类景区提供借鉴。
2025 年的景点废弃潮,本质是旅游业从粗放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阵痛。唯有通过文化创新、技术迭代、政策引导和社区参与的多维协同,才能实现 “流量” 与 “留量” 的平衡,让景点真正成为承载文明记忆的 “活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