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景区的保护现状怎么写

2025-05-07 02:06:09  阅读 11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景区保护工作在政策法规完善、技术创新赋能、生态修复深化、文化遗产活化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保护体系。以下从六个核心领域梳理当前保护现状:

一、政策法规与制度保障


  1. 顶层设计强化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基本完成,大运河、长城、长征、黄河等国家级文化地标通过立法明确保护范围与管理机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25 年 3 月施行)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规范古树名木保护,黄山、泰山等景区建立 “树长制” 管护体系,实现 “一树一策” 精准保护。
    案例:黄山风景区依托《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通过 “数智松防” 平台实时监测 137 株古树健康状态,结合专家会诊与应急处置,近五年古树存活率提升至 98.6%。

  2. 地方立法创新
    广西、宁波等地出台景区焕新政策,推动业态转型与智慧化升级。例如,广西实施 “景区焕新” 工程,要求 A 级景区 2026 年前完成数字化改造,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覆盖率达 50% 以上;宁波计划到 2027 年培育 10 个景区文化 IP,非门票收入占比提升至 60%。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


  1. 生物多样性恢复
    自然景区通过生态修复与栖息地重建,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功能。
    案例: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 “梯田式降坡固渣” 技术修复矿山生态,2200 亩渣坡复绿,水质稳定达地表水 Ⅱ 类标准,林麝、豹猫等珍稀物种重现;武夷山国家公园记录高等植物 2866 种,新发现 17 个物种,红外相机监测到野生梅花鹿等濒危动物活动。

  2. 绿色能源转型
    景区加速推进 “零碳” 实践,清洁能源替代成效显著。
    案例:恩施大峡谷建成 “光储充” 一体化停车场,绿色电能占比达 61.3%,景区交通车全部更换为新能源电动车,年减排二氧化碳 3000 吨;新疆天山天池核心区域实现全电化,40 辆纯电动客车、7 艘电动游轮投运,碳监测设备实时评估生态效益。


三、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


  1. 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保护技术升级,数字化手段广泛应用。
    案例:大足石刻建立 GIS 可视化管控系统,通过三维建模与岩体稳定性监测,实现文物风险预警与修复决策科学化;明十三陵保护总体规划获批,强化陵区视觉景观保护与村民建筑高度管控。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非遗 + 旅游” 模式成为文化活态传承新路径。
    案例:厦门 “屿见闽南・时光幻境” 景区融合 83 项非遗技艺,通过沉浸式演艺与互动体验,日均接待游客超 4000 人次,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可持续旅游案例;黄山非遗传承人参与景区研学项目,年开展 “黄山自然讲堂” 200 余场,覆盖游客 20 万人次。


四、智慧景区与技术赋能


  1. 数字化管理平台
    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景区管理效能。
    案例:重庆 “5G + 智慧渔湾” 整合交通、票务、安防数据,实现游客流量实时预警与智能调度,景区投诉率下降 35%;江苏基于 AI 大模型的景区智慧监管系统,自动识别 6 类风险事件,准确率达 90%,减少人工巡查成本 40%。

  2. 沉浸式体验创新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重塑游客体验。
    案例:宁波打造 “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开发红色剧本杀、实景剧场等项目,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 4.2 小时,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 38%;泰安市泰山秀城构建数字孪生体,通过 AR 云防与虚拟巡游,实现安防响应速度提升 50%。


五、可持续旅游与社区共建


  1. 生态友好型旅游
    景区推行绿色消费与低碳出行。
    案例:日月岛康养旅游度假区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建立碳汇林 5000 亩,年固碳 1 万吨,游客可通过 “碳足迹计算器” 抵消碳排放;长阳清江画廊投运首艘新能源游船 “夷水号”,年减排二氧化碳 120 吨,岸电设施覆盖全流域。

  2. 社区协同发展
    景区与周边社区形成利益共享机制。
    案例:安徽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建立 “三驾马车” 保护模式,社区巡护队参与生态监测,带动周边农户年增收 500 万元;金秀瑶族自治县通过《山水瑶城景区条例》,统筹景区与城区规划,引导村民参与民宿经营,户均年收入增长 2.3 万元。


六、挑战与未来方向


  1. 现存问题

    • 过度旅游导致部分景区生态承载力超限,如黄山 2025 年 “五一” 假期游客量达最大承载量的 112%。
    • 数字化建设存在区域失衡,西部景区智慧化覆盖率不足东部的 60%。
    • 非遗传承面临 “重展示轻创新” 问题,年轻群体参与度不足。

  2. 未来重点

    • 科学管理:推广黄山 “四门洞开” 全域旅游模式,建立动态游客容量调控机制。
    • 技术深化:推动 5G+8K 超高清直播、元宇宙景区等新技术应用,提升游客体验。
    • 国际合作:依托杭州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输出中国景区保护经验,参与全球生态治理。


结语


2025 年景区保护呈现 “政策刚性化、技术智能化、生态系统化、文化生活化” 的特征,在守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同时,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未来需进一步平衡保护与利用,通过科技创新与社区参与,实现 “生态美、文化兴、旅游强” 的协同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lk-donglai.cn/post/129769.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