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当前疫情形势、政策导向及各地实践,2025 年中国景点的防疫措施将呈现 “动态优化、精准防控” 的特点,整体趋势是逐步放松,但并非完全 “一刀切” 取消。以下从五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疫情基础:低水平波动为放松提供条件
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数据,2025 年 “五一” 期间全国新冠疫情处于低水平波动态势,流感已回落至非流行季水平。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全国新增新冠确诊病例 22966 例,重症病例仅 92 例,死亡病例 1 例,病毒仍以奥密克戎变异株为主,未出现高致病力新变种。这表明当前疫情对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显著降低,为景点防疫措施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政策导向:“乙类乙管” 框架下的灵活调整
国家层面明确 “乙类乙管” 总基调,强调 “不放松、不加码”。例如,“五一” 期间的防疫通知要求各地动态评估疫情风险,优化医疗资源调配,但未提及强制健康码或限流措施。重庆等地方政府则提出 “推进疾控体系现代化”,重点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而非延续严格管控。这一政策导向为景点防疫措施的优化留出空间。
三、地方实践:差异化防疫成为主流
从各地案例看,景点防疫措施正从 “刚性管控” 转向 “弹性管理”:
- 寿县民俗活动:2025 年农历三月十五民俗活动中,景区要求游客 “做好个人防护”,但未强制核酸检测或健康码,仅强调食品卫生和森林防火。
- 重庆超大客流管理:重庆要求景区制定人流应急预案,但未提及防疫硬性指标,转而关注安全风险防范(如踩踏、交通拥堵)。
- 北京、上海历史案例:2022 年两地景点曾要求 72 小时核酸证明,但 2025 年官方文件未再提及类似要求,转而强调 “预约、错峰” 等常态化措施。
四、风险平衡:输入性风险与经济需求的博弈
尽管国内疫情平稳,但需警惕两类风险:
- 输入性传染病:海关总署针对登革热、猴痘等发布专项防控公告,要求入境人员主动申报症状。这可能影响国际游客接待政策,但对国内景点影响有限。
- 季节性传染病:春季水痘、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仍需防范,部分景区(如武汉东湖风景区)开展应急演练,强化校园等重点场所防控,但未直接涉及普通游客。
五、放松路径:渐进式调整与公众习惯
景点防疫措施的放松将呈现 “三步走” 特征:
- 2025 年上半年:逐步取消健康码查验、体温检测,保留 “场所码” 作为流调工具(参考寿县案例)。
- 2025 年下半年:室内场馆(如博物馆、剧院)解除限流,景区不再强制要求口罩(但鼓励佩戴)。
- 长期趋势:转向 “健康提示 + 疫苗接种” 模式,例如重庆推广电子预防接种证,强化重点人群免疫。
六、游客行动建议
- 关注地方政策:出行前通过景区官网或 “智游” 平台查询最新要求,例如寿县八公山森林公园实行线上预约购票。
- 做好个人防护:在密闭场所、人群密集区域建议佩戴口罩,参考浙江 “15 分钟接种圈” 提升疫苗接种率。
- 灵活应对变化:若目的地出现聚集性疫情,可能临时恢复限流(如重庆要求景区制定应急预案)。
总结
2025 年景点防疫措施将在 “乙类乙管” 框架下进一步优化,健康码、核酸检测等刚性要求逐步退出,取而代之的是 “预约分流 + 健康提示 + 应急响应” 的弹性机制。游客可享受更自由的出行体验,但需保持防疫意识,配合景区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