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景点设置套路是什么

2025-05-11 23:18:45  阅读 2 次 评论 0 条

2025 年景点设置呈现多元化、科技化与文化融合的趋势,同时也存在一些争议性操作。以下是基于最新行业动态的总结:

一、技术赋能与数字化体验


  1. 沉浸式技术深度整合
    AR/VR 技术成为主流,例如良渚博物院推出全球首个博物馆 AR 导览系统,游客通过 AR 眼镜可 360 度观察文物细节。河南龙门石窟与游戏《蛋仔派对》合作,通过 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打造元宇宙场景,游客可在虚拟空间中体验石窟文化与牡丹艺术。此外,腾讯的 MR 虚实融合技术支持景区实现全天候直播与数字人互动,降低虚拟体验成本。

  2. 智慧化管理与服务
    景区普遍引入 AI 导览、智能票务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例如,黑龙江鸡西打造 “一部手机游鸡西” 小程序,整合全域旅游资源,实现掌上预订与动态监管。部分景区还采用自动驾驶导览车和遗产监测预警系统,提升游览安全性与管理效率。


二、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优先


  1. 绿色认证与零碳实践
    中国牵头制定的 ISO/NP 18982 可持续旅游国际标准于 2024 年立项,推动景区绿色发展。云南、肇庆等地通过 “绿美景区”“无废景区”“零碳景区” 建设,采用环保材料、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能源。例如,黄山景区通过植被碳汇保育、能源替代等措施,被授予 “零碳景区示范基地” 称号。

  2. 生态保护与在地性设计
    景区注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平衡开发。内蒙古大青山野生动物园通过模拟野外栖息环境、与自然保护区合作保育项目,实现从 “观赏” 到 “保护 + 科研” 的功能升级。日本大地艺术节等案例则通过艺术装置与在地文化结合,盘活乡村资源。


三、文化融合与 IP 创新


  1. 传统文化活化与国潮复兴
    景区通过数字化手段重现历史场景,如重庆《夜上黄鹤楼》项目结合光影技术与 AR 互动,还原诗词意境。河南卫视 “中国节日” 系列 IP 与景区合作,推出沉浸式演艺与文创产品,带动流量与口碑双丰收。

  2. IP 联动与跨业态融合
    景区与游戏、影视等 IP 跨界合作成为常态。例如,《蛋仔派对》与龙门石窟联动,通过游戏内地图还原景区风貌,并结合非遗元素设计互动玩法。黑龙江鸡西举办兴凯湖音乐季、冰爬犁大赛等活动,打造 “醉人的鸡西江湖” 品牌,吸引 40 余万游客。


四、健康安全与适老化升级


  1. 智慧防控与无接触服务
    后疫情时代,景区延续 “绿码 +” 模式,如舟山景区整合健康码、预约码与购票系统,实现入园 “秒核秒入”。部分景区引入热成像测温、智能急救站等设施,提升安全保障。

  2. 适老化改造与关怀服务
    湖南、长沙等地景区推出智能登山杖、跌倒报警器等适老化设备,政府补贴后价格大幅降低。鸡西市建设 160 块冰雪场地和 “30 分钟健身圈”,满足全年龄段游客需求。


五、互动体验与 UGC 驱动


  1. 社交媒体与网红经济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成为景区营销核心渠道。哈尔滨冰雪游通过 UGC 内容引发 “尔滨热”,带动线下打卡热潮。景区通过设计高颜值打卡点、提供模板化创作工具(如小魔推碰一碰),鼓励游客自发传播。

  2. 用户共创与激励机制
    景区通过积分兑换、挑战赛等形式激励 UGC 内容生产。例如,成都丹景谷漂流借助小魔推工具,游客扫码即可生成带定位的宣传视频,单月话题播放量超 376 万次。部分景区还推出 “年度旅行家评选”,培养忠实客群。


六、争议性策略与行业反思


  1. 体重经济与流量争议
    部分景区以体重为标准推出门票优惠,如河南某景区双人总重 300 斤以下享半价,引发 “体重歧视” 争议。此类操作虽短期吸引流量,但可能损害品牌形象。

  2. 人造景点同质化与照骗现象
    网红打卡地过度依赖拍照效果,如廊坊 “富士山” 实为人工草皮覆盖的土丘,缺乏文化内涵。行业呼吁景区应深度挖掘在地文化,避免 “快餐式” 复制。


总结


2025 年景区设置的核心逻辑是科技 + 文化 + 生态的多维融合,通过沉浸式体验、可持续实践和 UGC 传播提升竞争力。同时,行业需警惕争议性营销与同质化问题,回归 “以游客为中心” 的本质,方能实现长期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lk-donglai.cn/post/13096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