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公园内的著名景点众多,可分为建筑类、景观类等,以下是一些主要景点介绍:
建筑类
祈年殿
建筑特色 :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也是古代明堂式建筑的唯一存例。它坐落在高 6 米的汉白玉圆台上,殿高 38.2 米,直径 24.2 米,三重檐圆攒尖顶,覆盖着蓝色琉璃瓦,内部由 28 根巨大的柱子支撑,四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天十二个时辰,二十四根柱子象征二十四节气,整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宇宙时空观念。殿内地面由九重艾叶青石板铺就,中心是一整块圆形大理石 “龙凤石”,穹顶饰以龙凤藻井,庄重典雅。
历史沿革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最初为矩形大殿 “大祀殿”,嘉靖年间改造为三重檐圆殿 “大享殿”,乾隆十六年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被雷火烧毁,光绪二十二年按原样重建。
圜丘
建筑特色 :圜丘是皇帝举行祭天大礼的地方,分三层,每层都是一个金刚座,台阶为九级。最上层的中心是天心石,从天心石往外,石板数量每环都是九的倍数,上坛共有九环石板,中坛从第十环开始,下坛从十九环到二十七环,三层坛合计用扇面石 3402 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数理观念。
祭祀功能 :四周设有棂星门、幡旗台、燔柴炉等设施。祭祀时,先将清理完内脏的小牛犊放在燔柴炉上,点燃松枝和苇草迎天神,结束后将贡品、祝版、祝帛等在炉内焚毁。
皇穹宇
建筑特色 :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该殿由圆形围墙环绕,墙顶覆蓝色琉璃瓦,镏金宝顶,三面墙各辟券门一座,南向正门为拱形门洞,称 “皇穹门”。围墙无一横梁交结,全靠柱子支撑,底层柱子直立,越往上层柱子逐渐向内倾斜,围檐和藻井由深蓝色琉璃砖烧制镶嵌而成。
声学奇迹 :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的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在皇穹宇门窗关闭且附近没有障碍的情况下,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奇妙地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声学原理。
斋宫
建筑布局 :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坐西朝东,宫城两重,外坛墙和内坛墙将斋宫分为外、中、内三区,是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场所 。
历史功能 :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前需在此斋戒三天,以表示对祭祀的虔诚和庄重,斋宫内设有寝宫和钟楼等建筑,能够满足皇帝斋戒时静心的需求 。
神乐署
建筑功能 :位于天坛西门内稍南侧,是明清时期专门管理祭祀乐舞的机构,主要掌管祭祀乐舞的教习和演奏 。
文化展示 :这里陈列着古代的乐器、舞具等文物,还会有定期的古乐表演,让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古代祭祀音乐的庄重与典雅。
景观类
丹陛桥
建筑结构 :连接祈谷坛和圜丘坛的砖石台,长 360 米、宽 28 米、高 2.5 米,又称 “神道”“海墁大道”。
文化寓意 :桥面南低北高,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的漫长道路,也体现了古代皇帝对上天的崇敬和祈求福祉的虔诚之心。
九龙柏
形态特征 :位于回音壁外西北侧,树高约 18 米,树干周长 3.8 米,它的奇特之处在于树干纹理犹如九条巨龙盘旋腾飞,栩栩如生,因此得名九龙柏。
历史意义 :这棵古柏种植于明永乐年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天坛公园内的一大奇景,也是中国古代园林景观中的珍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
七星石
排列布局 :在祈年殿东侧,由七块巨石组成,呈北斗七星状排列,在其东北方向还有一块小石,寓意着北斗七星的 “辅星”。
文化传说 :相传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想仿照南京天坛修建北京天坛,在开挖地基时发现了七块巨石,便认为这是上天的旨意,于是将它们保留下来,并按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以象征着上天对明朝的眷顾和保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