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指的是昆仑关,它是南宁著名的景点,也是中国十大名关之一 。以下是关于昆仑关的详细介绍:
基本概况
地理位置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区与宾阳县交界的昆仑山东侧,距南宁市区 50 千米,南梧二级公路(324 国道)经过关下。
名字由来 :昆仑,是壮语 “Goenraemh” 的音译用字,竹荫之意,因关楼两边是竹林,关楼位于竹荫之下,故名。唐元和十一年(816 年)垒石为关,名雄南关,取 “雄关独峙镇南天” 之意,北宋时期改称 “昆仑关”。
景区规模 :昆仑关旅游风景区规划面积 1600 多亩,是全国规模大、石质文物多,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纪念地之一。
历史沿革
秦汉时期 :其关隘已初具雏形。
唐代 :公元 816 年,桂管观察使裴行立奉旨进剿黄少卿,并在 “邕管界首宾州”(即今天的昆仑关北界首村、界首山、罗伞山一带)巡视地形,在界首山与罗伞山之间的山峡石龟塘垒石建关,以加强邕管首府邕州的防御,这一举措被视为昆仑关的雏形。
宋代 :为应对广南西路地区的农民起义,北宋皇祐二年(1053 年),邕州宣化县首先修建了昆仑关。北宋皇祐四年(1052 年),广源州首领侬智高起兵反抗宋朝统治,占据昆仑关。熙宁九年(1076 年)正月,交趾辅国太尉李常杰与副帅宗禀指挥水陆大军八万之众进攻邕州,也占据过昆仑关。
明代 :昆仑关在明朝嘉靖七年(1528 年)由新建伯、两广总督兼巡抚的王守仁修建城垣和关楼,作为镇压 “八寨” 壮瑶农民起义后加强防御的一部分措施。永历二年(1648 年),桂王朱由榔命令副总兵朱桓与赵康璘对昆仑关进行重建,以抗拒清军,保卫南宁。
清代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 年),由宣化县知县柳际清依照传统规制重建,工程包括重新修建了三楹的关楼,并在关南侧建立了一座亭子。清咸丰十年(1860 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以赖裕新部为主力,欲出昆仑关,谋攻南宁城,被各县团绅武装伏击。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宣化县天地会首领王和顺等结集八、九塘把守昆仑关、山心坳,后被清军分头击散。
近现代 :1939 年,日本军队攻陷南宁后,进一步占领了昆仑关,试图控制桂越公路。同年,中国国民政府从粤湘赣鄂等省调集了约 15 万兵力、飞机 100 余架增援桂南。以杜聿明为军长的第五军作为主攻部队,经过十多天的激烈战斗,最终成功收复了昆仑关。1944 年,由杜聿明主持,在昆仑关修建了 “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
主要景点
遗址纪念园 :是昆仑关旅游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有众多的抗战遗址和纪念建筑,如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纪念碑亭、南牌坊、北牌坊等,这些建筑承载着那段悲壮而英勇的历史,是缅怀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 :于 2008 年 12 月 18 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 3500 多平方米,馆藏文物 1000 余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研究院院长戴复东设计。博物馆分为序厅、浴血昆仑厅、前厅与缅怀厅等四个展厅和一个待建的多功能厅,展示了昆仑关战役的历史背景、战斗过程以及相关的文物和史料,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景。
古关楼 :是昆仑关的标志性建筑,关楼两边是竹林,关楼位于竹荫之下,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现存的古关楼是在历史遗迹的基础上修复重建的,上面镶嵌着由明桂王朱由榔题写的 “昆仑关” 石匾,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古驿道 :是唐、宋京师至广南西道(南宁)必经驿道,经石龟塘山峡穿关而过,它见证了古代的交通往来和军事战略地位,沿着古驿道漫步,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变迁。
石景碑林园 :园内的石刻包括蒋介石的 “艰苦卓绝” 之句、白崇禧为昆仑关战役撰写的《纪念塔纪战碑铭》,还有 1945 年 9 月 3 日《新华日报》刊发的毛泽东题词 “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等内容,这些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纪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