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山周边及香山公园内有许多值得游览的景点,以下是一些主要景点介绍:
香山公园内景点
香炉峰 :是香山的顶峰,海拔 557 米,因山顶处有一巨石,从远处眺望形如香炉,加之周围常常出现云雾缭绕的景象,犹如香烟弥漫而得名,又因山势陡峭,不容易攀登,被人们称为 “鬼见愁”。站在峰顶可俯瞰香山全景以及周边的壮丽山色,尤其是在秋季红叶季,漫山红叶尽收眼底,景色十分壮观 。 景点 香山公园香炉峰
碧云寺 :位于香山公园最北部,原名碧云庵,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 年),总占地面积达 4 万余平方米。明朝时,太监于经和魏忠贤先后对碧云寺进行扩建,使其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清乾隆十三年(1748 年),乾隆皇帝在碧云寺新建了罗汉堂、金刚宝座塔和水泉院等建筑。全寺依山而建,坐西朝东,整体布局以六进院落为主体,南北各配一组院落,在中轴线上自下而上分布有五层佛殿,其中第五层为塔院,院内建有一座金刚宝座塔,造型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
香山寺 :位于香山公园南部,始建于唐代,寺庙总占地面积约 55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约 2900 平方米。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 年),金世宗重修香山寺,赐名 “大永安寺”,后又经元、明两代修建,至清代乾隆皇帝进行扩建,赐名 “香山大永安禅寺”。原建筑 1860 年遭英法联军焚毁,现建筑为原址复建。香山寺整座寺院依山势迭起,前后共分 5 层,由前至后的主要建筑依次为三楹歇山式接引佛殿、三楹歇山式天王殿、七楹单檐歇山式 “圆灵应现殿、三楹敞厅 “眼界宽”,第五层为青霞寄逸楼、水月空明殿和一座六方楼,寺前还有乾隆皇帝称为 “听法松” 的两株古松树 。
眼镜湖 :位于碧云寺山门南侧,建于中华民国时期。由两个水池构成,因形状如眼镜而得名,湖面上有一座单孔石桥。湖北侧依山叠石砌成石洞,引卓锡泉的水流形成了水帘洞景观,1992 年,在湖东南修建了一座亭阁,为十字重檐结构,名 “佳日亭”,亭上绘有苏式彩画 。
见心斋 :位于眼镜湖西侧,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环形庭院式建筑。庭院内有一座水池,呈半圆形,水池内部三面围廊绘有彩画。环廊自西向东有三间建筑,门楣正中挂着清嘉庆皇帝所题 “见心斋” 的画作,并题有 “虚檐流水息尘襟,静觉澄明妙悟深。山鸟自啼花自落,循环无已见天心” 诗句 。
昭庙 :全名 “宗镜大昭之庙”,位于见心斋南侧,眼镜湖西侧,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 年),时班禅六世来北京向乾隆皇帝祝贺七十大寿,乾隆皇帝诏令所建,所以也称为 “班禅行宫”。建筑风格仿照班禅所驻的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但其中也有部分殿堂为汉族建筑风格,在三楹都罡殿殿檐有乾隆皇帝所书 “宗镜大昭之庙” 匾额 。
琉璃塔 :位于昭庙后侧最高处,塔身立于一层八角形须弥座上,高约 20 米,八面七级,为楼阁密檐式,基座旁有汉白玉雕刻的围栏。琉璃塔塔顶安放有黄色琉璃宝塔,塔身装饰有黄绿琉璃,建筑边雕刻有佛像,每层的塔檐都缀有铜铃,在阳光照耀下,琉璃塔色彩斑斓,熠熠生辉 。
知松园 :位于昭庙东南侧、南北主要游览干道西侧,占地面积约 20000 平方米,是 1987 年新辟建的景区。知松园内种植有古松柏 100 余株,在景区东部立有一块宽 1.5 米,长 2.5 米,高 5.5 米的巨石,巨石正面书 “知松园” 三字,字体直径长达 0.8 米,石背录陈毅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欲知松高节,待到雪化时”,景区内古松与琉璃塔形成借景,被命名为 “琼松塔影” 。
双清别墅 :位于香山寺东南侧,因小院北端有两眼泉水而得名。1949 年 3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毛泽东在此停留,并写下众多重要文件,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重要指挥场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香山公园周边景点
玉泉山 :位于颐和园西五六里,是西山东麓的支脉,六峰连缀、逶迤南北。玉泉山最突出的地方是 “土纹隐起,作苍龙鳞,沙痕石隙,随地皆泉”,山中多清泉,水质优良,曾是皇家专用的水源地。山上还有许多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如静明园等,但玉泉山目前属于军事管理区,一般不对外开放,只能在周边欣赏其自然风光和远景 。
万寿山 :为燕山余脉,高 58.59 米,海拔 108.94 米,前临昆明湖。万寿山建筑群依山而筑,现存建筑是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重新建造的。从山脚的 “云辉玉宇” 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上的建筑和园林景观与昆明湖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
昆明湖 :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昆明湖湖水清澈,湖岸线曲折,湖中有西堤、南湖岛等景点,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昆明湖,欣赏湖光山色和周边的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