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吴哥窟即吴哥通王城,城内散布着多处著名景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景点介绍:
- 巴戎寺
- 建筑特色:坐落于吴哥通王城的中心点,是一座金字塔形建筑。寺庙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顶层为圆形,建在两层空心的台基之上,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周围有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簇拥。寺庙采用佛教教义中须弥山为概念而起造,整体建筑结构相当复杂,由两座不同时代和造型的寺庙叠加而成。
- 看点:以佛面塔、回廊壁画而著名。49座佛塔均为巨大的四面佛雕像,佛像为典型高棉人面容,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展现出令吴哥窟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1200米长的浮雕长廊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为神话和宗教故事,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集市贸易的生活图景应有尽有。
- 巴方寺
- 建筑特色:又称巴普昂寺,是由真腊国王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于1066年建造的一座献给湿婆神的国寺,位于巴扬寺西北200米处,靠近皇家宫殿的南墙。这是一座须弥山寺,采用金字塔形状设计,共分为五层台基,第一、第三、第五层台基均设有封闭式回廊,回廊四周中央及角落均有塔楼,第五层台基上矗立着一座高达50米的巨大铜皮包裹的石塔。
- 看点: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且图案最为复杂的立体建筑之一,虽历经岁月洗礼和修复波折,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其曾经的宏伟与精致。寺庙在15世纪后期转变为佛教寺院,第二层台基西侧还新建了一尊长达70米、高9米的卧佛像。
- 空中宫殿
- 建筑特色:位于吴哥通王城的中央,是一座金字塔形的建筑,建于11世纪末,是吴哥窟建筑群中最早的建筑之一。其基座为正方形,边长约60米,高约12米,共有三层平台,每层平台都有回廊环绕,顶层建有一座小型寺庙。
- 看点: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元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宫殿的墙壁和回廊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宗教仪式等。此外,空中宫殿的名字也充满了神秘色彩,关于其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增加了它的神秘氛围。
- 斗象台
- 建筑特色:为十二世纪晚期阇耶跋摩七世的巴扬寺式建筑,台的长度超过三百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的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着莲花,平台的墙壁则雕上狮子和神鸟,外观主要是厚皮动物如大象、犀牛、河马等图饰。
- 看点:这里是吴哥国王选坐骑的地方,也是举行各种公共仪式的场所,站在斗象台上,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吴哥国王检阅马队、车队、象队的盛大场面。周边围墙上雕刻的众多大象和印度教神像,造型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精湛的艺术造诣。
- 癞王平台
- 建筑特色:紧邻斗象台,是一座长方形的平台,平台上有一些雕塑和建筑遗迹。平台的墙壁上刻有精美的浮雕,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场景等。
- 看点:癞王平台的名字来源于平台上的一尊雕像,这尊雕像被认为是一位患有麻风病的国王,但也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一位神话人物或宗教领袖。平台上的浮雕保存相对完好,展示了高棉艺术的独特魅力,对于研究吴哥时期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
- 周萨神庙
- 建筑特色:建于公元12世纪初期索亚娃曼二世统治时期,与其北边相距170米的托玛侬神庙为同一时期建造,二者建筑布局、结构形式完全一样。寺庙采用砂岩建造,规模较小,但建筑风格精致,具有典型的吴哥建筑特色。
- 看点:尽管建筑损毁情况较为严重,但经过修复后,仍能看出其原有的建筑结构和雕刻艺术。庙内的浮雕和石像虽然历经岁月侵蚀,但依然能够展现出当时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是研究吴哥窟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