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以下这些地方赶集比较好玩:
南康区唐江墟
- 历史文化悠久:明代初期以7家店房成集,取名“太平墟”,后改名“塘江墟”,最终简写成今名。清道光年间商业发达,已形成赣、粤、湘3省9县(市)附近30多个乡镇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是当时江西省三大名镇之一,素有“小赣州”之称。
- 集市规模宏大:每逢农历一、四、七集市日,赶集的农民、商贩平均都有4万多人,节日高峰时可达六、七万人。
- 特色商品丰富:所产唐江蜜饯、唐江布、红白糖、冰糖、手工业品等,因质优量多而名扬省内外。
上犹县营前墟
- 历史底蕴深厚:古名太傅墟,相传因唐末虔州节度使卢光稠曾在此驻节设有兵营,后赠封卢光稠为太傅而得名。明代在此筑城,名为营前城,实为墟场。
- 自然环境优美:地处丘陵,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周围自然风光秀丽。
- 商品贸易繁荣:农历每逢二、五、八为集市日,本省崇义、遂川、南康及湖南桂东县的客商和本地的农民一万多人前来赴墟,素负盛名的营前仔猪、鱼、虾、土纸、竹椅、火笼等农副产品在此集散。景点赣州上犹县营前墟
会昌县筠门岭墟
- 地理位置重要: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位于赣南边陲,是闽、粤、赣3省邻近城乡物资交换的重镇。
- 革命历史遗迹丰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4月在此成立粤赣省苏维埃政府等机构,是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对外物资交流的重要口岸。
- 集市贸易发达:至清光绪年间,已发展到5条街、2个墟坪、300多家店铺。抗日战争期间,更是前线的大后方,有17省的商人在此开设商店和饮食服务等17个行业共400多家,当时经常停泊在湘江两岸的货船数以百计,南来北往的汽车日有40余辆,来往人口达到5万,每集市日成交额达到1.5万元左右。景点赣州会昌县筠门岭墟
章贡区沙石墟
- 交通便利:为古驿道经过之地,交通位置重要,建墟以前就有店房20余家,清康熙五年正式辟为墟。
- 集市发展繁荣:建国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沙石墟旧貌换新颜,在老墟旁,供销社新建百货、布匹、副食品等零售门市部及饮食店、饭店,加上新发展的乡镇企业、个体商户摊点300余家,形成一条宽敞的大街。
- 人气旺盛:每逢二、五、八墟日,有来自赣州市、赣县、南康等地赴墟的商贩群众前来购物、游玩。
赣县江口墟
- 水运交通发达:位于平江汇入贡江处之滨,自古就是一个水陆交通便利的商品集散地。
- 革命历史意义重大: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处于中央苏区的前哨,成为封锁线上的贸易重镇,1932年4月在此设立对外贸易分局,担负苏区与白区物资进、出口贸易的重任。
- 集市贸易活跃:解放后,江口墟新建宽敞的农贸市场代替了矮小的墟棚,穿的、用的、吃的门类齐全,还是吸引了不少四方顾客,每逢三、六、九墟日,集市贸易非常活跃。景点赣州赣县江口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