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是北京的景点,且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相关介绍如下:
- 历史沿革
- 康熙时期初建: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最初是康熙帝赐予皇四子胤禛的园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将此园赐名“圆明园”。
- 雍正时期扩建:胤禛即位后,于雍正三年(1725年)开始全面扩建圆明园,南部建造宫殿和府衙,引入水源,修建河湖池藻,种植树木,建造亭榭等建筑,使其占地达2平方千米,并正式升级为皇家离宫御苑,雍正帝逐渐将清朝的权力中心从紫禁城转移到圆明园。
- 乾隆时期形成格局:乾隆皇帝继承传统,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更新,圆明三园的格局形成,占地4余平方千米,著名景点超过100处,建筑总面积有20余万平方米,超过了故宫。乾隆皇帝先后六次下江南,搜罗各种珍奇的名胜,将它们放置在圆明园内,进一步丰富了园内的景观。
- 焚毁浩劫:1860年,英法联军攻破北京通州的八里桥,咸丰皇帝逃离圆明园前往承德。10月5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掠夺行动,并于10月18日纵火,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使得圆明园遭受了惨重的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圆明园再一次遭到洗劫,原幸存及经同治、光绪两朝修缮、拆盖的百余座数百间园林建筑,均遭毁灭,古树名木被砍伐殆尽。
- 保护整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圆明园遗址的工作,1983年,圆明园遗址正式确立为公园,1988年对外开放。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建设,圆明园遗址公园于2019年被确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 园区布局:圆明园遗址公园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个园区组成,相互毗连但各自有独立的围墙。公园采用集锦式布局,可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圆明园前部外朝内寝区、后湖景区、小园集聚区、福海景区、长春园景区和万春园(绮春园)景区。功能区划分为“一带一轴三区”,包括长春园北部的西洋楼遗址区观光带,长春园西部的“南门-三园交界-风荷楼-谐奇趣”临水观光轴,还有含经堂遗址活化利用区、福海观光休憩区和九州清晏遗址区。
- 主要景点
- 大水法:是圆明园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以其精美的喷泉和雕塑而闻名,是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的寿辰而建造的,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等设计,融合了西方巴洛克建筑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今虽只剩残垣断壁,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其昔日的壮观。景点北京圆明园大水法
- 海晏堂:是圆明园中规模最大的欧式建筑群,同样由郎世宁等设计,正前方是一座大型的喷泉池,池中有十二生肖兽首铜像,这些铜像以水报时,设计精巧,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景点北京圆明园海晏堂
- 勤政亲贤殿:位于养心殿的西暖阁前室,是皇帝召见大臣、处理政务的地方,体现了清朝皇帝对政务的重视,也反映了圆明园作为皇家政治中心的重要地位。景点北京圆明园勤政亲贤殿
- 福海景区:包括夹镜鸣琴、澡身浴德、廓然大公、平湖秋月、涵虚朗鉴、接秀山房、方壶胜境和蓬岛瑶台等八个景点,福海是圆明园内最大的湖泊,周围环绕着各种建筑和景观,景色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景点北京圆明园福海景区
- 九州景区:由环绕后湖的九个小岛上的不同园林景观组成,拥有“内寝”和“御花园”的双重功能,是圆明园的核心景区,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景点北京圆明园九州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