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晚钟” 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南山路 55 号的净慈寺内,该景点以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为主要特色 。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历史渊源
寺庙建造 :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 年),吴越忠懿王钱俶将其命名为慧日永明院。南宋时,嘉泰四年(1204 年)寺毁,重铸梵钟;元至正二年(1342 年),住持东屿德海重建钟楼。
康熙题名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康熙手书 “净慈寺” 寺额和 “西峰” 两字,并将 “南屏晚钟” 改为 “南屏晓钟”。康熙四十四年(1705 年),净慈寺山门及钟楼被烧毁,三年后竣工。
乾隆复名 :乾隆十六年(1751 年),弘历南巡时为净慈寺手书 “正法眼藏”“敕建净慈禅寺” 等匾额,将 “南屏晓钟” 改为 “南屏晚钟” 并重修寺宇。
景观构成
南屏山 :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山上怪石耸秀,从前有许多佛寺都坐落在山上,因此南屏山也被称为 “佛国山”,为 “南屏晚钟” 增添了禅意美和意境美 。
净慈寺 :作为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寺内建筑众多,天王殿、罗汉殿、大雄殿、舍利殿等大殿位居中心,周围分布着庑房、禅堂、僧舍等。寺内还有宗镜堂、慧日阁、济祖殿、运木井等古迹,山门前有放生池,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
青铜大梵钟 :现在钟楼二层挂着的钟是 1984 年日本佛教界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送来的,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而成。钟高 3.6 米,直径 2.3 米,重 10 吨,钟面刻有《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计六万七千余字,是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居士书写的版本 。
声学特色 :南屏山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多洞穴,再加上周边山体存在火成岩成分,使得这片区域形成了一个天然的 “音箱”。当净慈寺的钟声响起时,声音传入山中,会产生共振,变得响亮绵长,能够传很远的距离且余音不断,形成了独特的声学景观 。
文化价值
文学价值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关于南屏晚钟的诗词作品,如明代万达甫的 “玉屏青障暮烟飞,甘殿钟声落翠微”,这些作品为南屏晚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
宗教价值 :净慈寺是佛教圣地,钟声在佛教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报时信号,更是一种宗教仪式和精神象征,能够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
旅游价值 :作为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人们可以在这里聆听钟声,感受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的完美融合,领略西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