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的 “景点印章打卡” 已从传统的旅游纪念行为演变为融合文化体验、科技互动与社交传播的综合性文旅现象。这一活动以实体或电子印章为载体,通过集章任务引导游客深度探索目的地,同时借助数字化工具和社交媒体放大参与感,成为地方文化推广与旅游消费升级的重要抓手。
一、核心玩法与文化价值
- 实体印章的仪式感
传统景区仍保留实体印章,例如阿克苏地区的 “龟兹文化足迹卡”,游客需在 15 个指定景点盖章,兑换包含克孜尔壁画元素的文创礼品。这类活动将地域文化符号(如新疆的烽燧、福建的土楼)浓缩于方寸印章,成为游客 “带走” 文化记忆的载体。洛阳古墓博物馆的 “妇人启门图” 印章,甚至将文物细节转化为可触摸的印记,让历史以更鲜活的方式与游客对话。
- 电子印章的创新突破
2025 年,AR 技术和区块链认证开始普及。例如厦门的 AR 打卡小程序,游客扫描景区海报即可收集虚拟徽章,集齐 10 枚可兑换门票或伴手礼。佛山禅城的 “花路美陶湾” 活动则推出电子印章,游客通过小程序记录打卡轨迹,解锁陶瓷文化主题的数字藏品。这类技术不仅降低了集章门槛,还通过数据追踪优化景区服务。
二、政策与市场的双向驱动
- 地方政府的文化赋能
多地将集章打卡纳入文旅发展规划。青岛推出 “红色地标打卡护照”,串联 20 个革命场馆,通过盖章任务传递红色基因;江门博物馆以 “根在侨乡” 为主题设计渐变彩色印章,将碉楼、侨批等元素融入方寸之间。文旅部 2025 年工作计划强调 “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直达基层”,集章活动成为落实这一目标的微观实践。
- 文旅消费的升级需求
后疫情时代,游客更注重体验的独特性。厦门的 “盖帮” 群体为集章专程跨省旅行,洛阳的 “集章攻略” 在小红书获数百点赞,反映出年轻人对 “仪式感” 和 “社交货币” 的追求。景区则通过集章带动消费:阿克苏地区的活动引导游客前往 15 个景点,青岛的红色护照抽奖吸引超千人参与,形成 “流量 - 消费 - 文化传播” 的闭环。
三、技术重塑参与模式
- AR 与区块链的深度融合
2025 年,AR 技术使集章从 “盖章” 升级为 “寻宝”。例如某景区的 AR 小程序,游客需在指定区域扫描隐藏海报,触发 3D 动画展示文物故事,收集徽章后可生成专属旅行视频。区块链技术则用于认证印章的唯一性,如杭州某景区的 “数字西湖” 项目,游客的电子印章可上链存证,成为不可篡改的数字资产。
- 智能设备提升体验
洛阳古墓博物馆的自助盖章机支持多枚印章连续加盖,避免游客排队;青岛的红色护照内置 NFC 芯片,游客刷卡即可记录打卡,无需手动盖章。这些技术降低了参与门槛,尤其受老年游客和亲子家庭欢迎。
四、争议与规范
- 同质化与消费捆绑
部分景区盲目跟风,推出缺乏文化内涵的印章,甚至将盖章与消费强制绑定(如 “消费满 100 元可盖章”)。厦门市文旅局已着手整治,计划优化盖章点布局,避免 “千章一面”。
- 文化传承与商业平衡
江门博物馆通过 “限定款” 和 “隐藏款” 印章激发游客探索欲,而洛阳的博物馆将盖章与文物讲解结合,使活动兼具趣味性与教育性。专家建议,未来应加强印章设计的原创性,例如结合非遗技艺(如陶瓷雕刻、木版水印),让每枚印章都成为文化故事的载体。
五、参与建议
- 工具准备:携带便携集章本(如青岛的红色护照)或使用景区官方小程序(如厦门的 AR 打卡)。
- 路线规划:参考社交媒体攻略(如小红书的 “洛阳集章地图”),优先选择文化主题鲜明的景点。
- 互动玩法:关注景区的隐藏任务(如佛山的 “春日限定印章”),或参与线上社群交换印章照片。
2025 年的景点印章打卡,本质是文化自信与科技赋能的共振。它不仅是游客记录旅程的方式,更成为地方文化破圈传播的 “轻骑兵”—— 一枚枚印章,正以最具温度的方式,让历史可触、文化可感、旅行可忆。
